大国之翼,如何“动于九天之上”?

来源:解放军报作者:杨进 张海晶 李君责任编辑:焦国庆
2018-01-15 02:33

从“能飞”到“能战”,从“能战”到“能胜”,找准战场“角色”,方能唱好大戏

几年前,一次“败仗”给该师官兵上了生动的一课——

戈壁大漠,多名优秀机长领衔的运输机梯队奔赴指定作战地域。正准备实施空投时,机载电子设备瞬间“失灵”……原来,演习导演组在空投地域释放了强电磁干扰。

战场不会万里晴空!这一战让该师官兵静下心来深入思考,运输航空兵不是单纯的“运输队”,而是执行任务的“战斗队”。

从“能飞”到“能战”有多远?该师的训练悄然而变:在恶劣环境中飞,在低能见度、大侧风、雨雪冰冻天气等复杂条件下,展开最低起降标准训练;在逼真战场中练,设置空地火力威胁、复杂电磁干扰、陌生空域航路等实战环境,低空编队、自卫干扰、精准抵达……

谈起战略投送的话题,飞行员们的眼界更宽广。从近几场战争来看,每一次都有空中战略投送力量的身影,在伊拉克战争、阿富汗战争中,美军中有99%的人员是通过空中输送。某团团长滕辉说:“学习战争,我们必须树立起支撑战局的‘杠杆’意识!”

思维转变,就要敢于走进舞台中心。他们常态化组织新机与多型运输机、直升机同场组训,通过空中立体部署、编队跟进集结、联合机动协同,让新机加速融入新体系。今年以来,他们多次与空降兵联合训练高原伞降,主动协调电抗、地导部队辅助设置复杂电磁环境和火力威胁战场环境,以提高运输机自卫生存能力。

一次拉动至今为官兵们津津乐道。那是一次“未知时间、未知地域、未知任务”的拉动。盛夏的傍晚,战斗警报突然拉响,分处两地的两支运输机分队同时接令,奔赴陌生机场运送战斗人员。机群在奔赴途中,先后遇到大风、大雨,降落前又突遇沙尘暴、雷电等极端危险天气,部队持续战斗,在规定的时间内圆满完成战斗兵员的投送任务。

“世界一流”,不仅要挂在墙上、写在方案中,更要落实在战位上

飞行员们还讲起了多年前的一件事。上级原准备将一次出国飞行任务交给该师。然而,在技战术考核中顺利过关的他们,却因英语水平限制,与任务失之交臂。

英语水平不高,折射的却是国际视野的缺乏。习主席强调要建设世界一流军队。那什么是世界一流?该师官兵说,“世界一流”,不仅是理论概念,更是实力指标;不仅要挂在墙上、写在方案中,更要落实在战位上。

该师的师徽,是由经线和纬线勾勒出的一只“鲲鹏”。师领导介绍,这条“纬线”就是世界空军的标准,这条“经线”就是未来空军的标准。建立一流战略投送力量,首先要有全球的视野,不应画地为牢,而要把优秀的、先进的经验和做法都学过来。

今年,该师实施“两双”即“双机长、双语言”培养机制,双机长就是能够驾驶运-20和国产中型运输机,双语言就是“英汉双语训练”。他们坚持每周组织1-2个场次全程使用英语指挥引导,并专门研发英语学习记忆辅助软件。记者发现,飞行员们学英语的热情高涨,口袋里揣着英语对话卡,飞行大队LED显示屏滚动播出航空英语知识点。

运-20于2016年7月首装部队,列装后一周就实现了首飞。一年过去,“鲲鹏”完成了高原飞行、跨区机动等课目,参加了联合作战训练。

运-20飞行员冯玮告诉记者:“回首这一年多的工作,我们要建成战略投送力量,首先要确立一流的标准。”

一个小细节彰显着标准的力量。运-20刚接装时飞机的仪表都是公里、米、秒等公制单位。飞行员们主动向工厂提出,增加英尺等英制单位。这一小小的改动,背后却是执行境外飞行的考量。出国执行任务时,需要在公英制不同区域反复穿越,飞行需要换算成海里、英尺单位。现在运-20飞机的航电系统都已更改为公英“双制”单位,两者同时显示。

“鲲鹏”列装后,像这样的“升级”还有很多,飞行员们结合实战训练与战机进行深度磨合,他们一只眼盯着小小的驾驶舱,另一只眼早已望向了舷窗外的万里长空。(杨进、张海晶、李君)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