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走近高原驻训官兵,感受他们用行动践行的铿锵誓言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王 畅 李盛林 杨东承 责任编辑:尚晓敏 发布:2023-02-20 09:22:55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驻训日记·手机备忘录·远方来信

刻录我们的“青春海拔”

■王  畅  李盛林  杨东承

春寒料峭,绽放城市角落的腊梅,迎来一场春雪。雪后初晴,一缕暗香悄盼春风早暖大地。

距离城市千里万里之遥,喀喇昆仑高原依旧银装素裹。去年上山驻训的官兵们,在这片海拔4000米以上的冻土上,坚守已超过大半年时间。

缺氧,寒冷,孤寂,以往高原驻训的真实写照,如今随着驻训条件的改善,变得不再那么难以适应;忙碌,温暖,丰富,逐渐成为驻训官兵聊天时的“热词”。

记录这些词语和故事,就是记录一个时代,记录不变的坚守,记录连队传承已久的精神。在边关,越来越多的官兵选择记录和见证每一次凝望和每一种坚守。精神不老,在官兵珍藏的驻训日记、手机备忘录、远方的来信等“载体”中,奋斗、砥砺、拼搏等词语频频出现,刻录他们刻骨铭心的“青春海拔”,记录他们用行动践行的铿锵誓言。

今天,就让我们走近一群高原驻训官兵,感受传承永续的责任和担当。

——编  者

孩子们的问候。

孩子们的画。

大学生士兵郭敏杰在高原驻训日记中写道:每次奋力拼搏,都要实现一种跨越

训练场上官兵们整齐列队,他们胸前佩戴的红花,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格外鲜艳。站在队伍中的“C”位,承接着战友注视的目光,下士郭敏杰的激动之情溢于言表。

大学一年级,郭敏杰报名参军,随后被分配到了遥远的新疆。

从家乡到乌鲁木齐,跨越3000公里。踏上征程,他心怀期待。新训不久,连长的一次动员让郭敏杰心潮澎湃。第二天,他就向组织递交了上高原驻训的申请。

西陲高原有多远?那个时候,这段距离,郭敏杰心里还没有一个确切的概念。

第一篇“驻训日记”是在郭敏杰上高原一个月后写的。在经历了一段挫败感与成就感相伴相生的适应期后,他觉得,“勇气,唯有勇气,才是锤炼人迅速成长的关键因子”。

独处的时候,他格外想家,但又不是大学时代那种单纯的想念与牵挂。这些细微的情感变化,让他变得更加上进,更加懂得“融入”的力量。

一次,以班为建制组织3000米跑考核。按照要求,每个班 “按照平均成绩来登记”。那段时间,战友们都自觉加练,训练场上一派热火朝天景象。郭敏杰也没闲着,可到了考核那天,情况却和他料想的不一样。

那天,郭敏杰的双腿好像灌了铅一样,成绩出来了,全连他的成绩垫底,班里的成绩也被拉了下来。连里讲评,听到其他的先进班受到表扬,他和班里战友就像霜打了的茄子。

郭敏杰很清楚,在高原上,想要追平“差距”,必须付出成倍的努力。他在日记中写道:“每次奋力拼搏,都要实现一种跨越,而这个‘距离’并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海拔高度,抑或地理位置上的标尺数据。”

这个时候,老兵张亚强走进了郭敏杰的世界。他为郭敏杰讲述了自己的“兵之初”——

那年夏天,张亚强迎来了第一次高原运输任务。那时他是个新兵,刚成为驾驶员不久。“这趟给山上战友运送物资,路况复杂,且都在海拔4500米以上,打起精神来!”接到任务时,他被安排担负“副驾驶”岗位。

就在那次途中,他们遭遇了山上突然滚落巨石的险情,张亚强和师傅一起双手“打死方向盘”,硬生生地把车头“别”到路的另一侧……看着巨石擦着车头滚下山崖,张亚强惊出了一身冷汗。

重新踏上征途,师傅问:“第一次当副驾驶就差点‘报销’在半路,怕不?”

张亚强坚定地回答:“不怕。”师傅笑着说:“哪能不怕呢?战胜恐惧的唯一办法,就是在恐惧面前不低头。”

张亚强的讲述,让郭敏杰深受启发。当晚,他写了一篇日记,只有一句话:“下个月考核绝对不能再垫底。”

成长是什么?在成长的地图上,超越别人首先要战胜自己。“不再恐惧”的郭敏杰,为自己制订了一份“加练时间表”,一个月后,他迎来了自己的“高光时刻”:3000米跑考核成绩优秀,另有2个单项进入了全连前三的标兵行列……

离开家,来到环境恶劣的高原;从不适应到逐步适应;从连队垫底到训练新秀……这些成长中“质的飞跃”,投影在本子上成为了驻训日记,就像郭敏杰写的那句:“成长,是考核中提高的秒数,这段距离,却无法用计量单位去衡量。”

春节期间,官兵对着雪山许下新年愿望。

郭敏杰在写驻训日记。

手机备忘录上,军嫂段丽娜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名为“老郭的高原”

连长郭月凯经常把坚守雪域高原的日子,比作“激情燃烧的岁月”,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命名哲学”:“高原,是一个很高、很寒,但又很燃、很暖的地方。”

关上电脑,郭月凯瞥了一眼手表,时间定格在凌晨1点30分。

那段日子,训练任务重得很。几场大雪,又让多个训练项目的难度系数“飙升”。白天带领战士们参训,晚上还要加班制订训练方案,这样“连轴转”的状态,让他察觉不到寒冷与孤寂,反而内心澎湃着热血,每天都活力满满。

在寒风中活成“一团火”,他是怎么做到的?郭月凯说,这是因为他在不断修订人生的航向,而在这一过程中,他的家人,就是他前进路上的“温暖路标”。

驻训地手机信号不稳定,家人是支撑他一路走来的最大动力。每天和妻子一个电话,闲暇时喜欢翻看手机里儿子的照片……这些温情时刻,被郭月凯称之为“岁月暖流”。

在手机备忘录中,他记录的“岁月暖流”已经汇成一个文件夹。

儿子郭宏博、郭宏恩的“成长第一次”,炊事班小李的生日,即将退伍老兵的生日……每一条备忘信息都是“干货”,每一条背后都有一个故事和几张笑脸。

郭月凯说,他开始写手机备忘录,还是在2017年妻子段丽娜辞掉工作后。

那年春天,段丽娜独自一人带着儿子到北疆生活。因为聚少离多,夫妻俩每天都会互发微信,用照片和文字记录各自生活、交流心得体会。

手机备忘录上,段丽娜有一个专门的文件夹,名为“老郭的高原”:“这里的文字,都是月凯发给我的信息,每当遇到难事,我就会把这些话读出声来……”

去年,上级想把郭月凯调回山下,让夫妻俩有更多机会团聚。征求意见的电话打来,他委婉地拒绝了上级的好意。

晚上和段丽娜微信聊天,他说:“山上正是用人的时候,我熟悉这里情况,实在走不开。等以后有机会,我们再团聚。”

“你决定的事,我和孩子都支持。”挂断电话,段丽娜像往常一样在手机上“打卡”:“安家乌鲁木齐5年4个月28天,团聚的日子越来越近了。”

团聚,团圆,也是每一个高原官兵的期盼。春节前夕,郭月凯在驻训地开展了一次“说句心里话”视频连线活动。

中士杨滔第一次上高原,想家这件事,他不说,大家却看在眼里。

和连队骨干商量后,郭月凯瞒着杨滔,悄悄联系了他的家人,并制作了祝福视频。“坚守高原做贡献,你是我们的骄傲。”看到视频中的母亲,杨滔的表情先是吃惊,接着又红了眼眶。

在视频连线现场,10余名年轻战士收到了家人的祝福,驻训地成了温暖的海洋。接下来的任务,大家的干劲明显更足了。

杨滔是队里的维修骨干,技术故障排除“手到擒来”。在杨滔看来,高原上的苦,都是青春路上的宝藏;高原上的暖,都是成长岁月的路标。

春节过后,大雪又至,驻训地停电了。连队不少战友正在探亲休假,杨滔仅带一名战友,在寒风里奔波忙碌了3个多小时,最终将故障排除。

通电了,手机信号更强了。他拿出自己手机,在备忘录上记录了这个时间:“晚上8点零5分,一天中最冷的时候,顺利完成光缆维修任务,营区再次通上了电……”

看着眼前的“一片光明”,杨滔觉得再冷再苦都值了。

郭月凯和家人视频通话。

战士们一起阅读远方来信。

一封封远方来信,承载的是真情与牵挂,传递的是信念与力量

室外寒风凛冽,室内温暖如春。

春节前夕,一个“爱心包裹”从贵州省安顺市第一中心小学出发,跨越万里路途,来到驻训地。打开纸箱,战友们的眼睛亮了:包裹里,静静地躺着十几封信、手工贺卡,一大包零食。

“我要好好学习,长大后也要像您一样保家卫国”“最喜欢你们身穿军装、手握钢枪的样子”……打开书信,孩子们的钦佩和敬仰之情跳了出来,纯真的赞美,如春风般滋润着官兵心田,一张张稚嫩脸庞,露出灿烂笑容。

每年收到远方来信,对驻训官兵来说,都是温暖的日子。

高原风大,平均气温在零摄氏度以下,大风和严寒让这里成为生命禁区。许多第一次上高原驻守的官兵心里,“最难的时间”就是春节在驻训地过。

春节前那趟物资运输,驾驶员老曹照例给大家带来了“惊喜”。每到过年时候,远方的家人们都会寄来各种包裹……然而最令人期待的,还是传递温暖的传统载体:家信。

“儿子,你哥哥今年春节订婚”“我和妈妈给你寄来了各种肉脯”……每一封家信里,都承载着血浓于水的真情和思念,饱含着远方亲人的牵挂与鼓励。

读完信,官兵们都会将这些温暖重新整理,一张张折叠好,珍藏在床头柜抽屉里。

前不久,一批新战友登上高原。来到驻训地,图书室荣誉墙上一幕特别的“家书展”,吸引了他们的目光。

一页信笺上,一名战士用圆珠笔画了一幅漫画:那是一个炊事员,颠勺时锅里的菜飞到头顶,他眼睛笑得弯弯的准备接菜……

这是下士曹浩男写给父母的一封信,父母一直盼望儿子回家过春节。几年前,两位老人为此专门给曹浩男写来一封信。曹浩男给父母回信:“越是过年过节,炊事班越忙得离不开。”

为了告诉父母身为炊事班“大厨”的他“到底有多忙”,曹浩男就画了这幅漫画。去年春节,曹浩男的家人来队探亲,带来了父母珍藏多年的3封家信,并交给连队。

浓浓的亲情,成为官兵卫国守防的无形动力。一级上士李洋的哥哥也曾是一名边防军人,在他写给弟弟的12封信里,满满都是鼓励。信笺落款处,大哥使用了这样一个名字:高原老兵。

今年春节前,李洋给父母写信,汇报自己一年来取得的成绩,诉说对亲人的思念……

几天后的山东农村,已经退伍回乡工作的哥哥,看着弟弟的这封信,泪珠啪嗒啪嗒直往下掉,抬起头,他把信纸放在胸口上:“弟弟长大了”。

把艰苦留给自己,把温暖和力量带给远方的亲人——这,就是高原驻训地恒久不息的传承。

(本文图片由苏燕波、朱磊摄)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