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从零下40℃到零上50℃,身着“孔雀蓝”的她这样与弹药相伴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刘建元 孙耀超 金秋 责任编辑:杨凡凡
2020-09-03 12:34:59

3分钟内,从零下40℃到零上50℃,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这样的温度跨度,就如同从寒冬的北极瞬间跨越时空移动至盛夏的赤道一般。而她在工作中,有时一天要经历数次这样的“瞬间移动”,因为这两个温度分别是各类新型弹药进行保温试验的最低温度与最高温度。

她叫金秋,是陆军某试验大队的一名军队文职人员。每天与弹药做朋友,与温度、湿度等各类数据打交道,这就是她的主要工作。

保温试验就是考核新型弹药在高低温极端环境下的适应性,为弹药试验、作战使用等提供重要依据。

金秋对弹药进行安全检查。

还记得刚入职后第一次参与保温试验的场景。当时,金秋与试验主持人戴正国高工内穿棉袄棉裤、外穿防静电服,一头扎进零下40℃的保低温工房。片刻,刺骨的冷气迎面袭来,她打了个冷颤。然而戴高工却不顾寒冷,认真查看并记录温湿度和弹药状态。金秋清晰记得,数据记录完毕后,戴高工的眉毛上,结上了一层薄薄的霜花,颇像“白眉鹰王”。

离开保低温工房,距离预定的保温结束时间还有三分钟。来不及停歇,他们迅速脱下厚重的棉衣棉裤,来到50℃的保高温工房。保温箱门一打开,令人窒息的热浪扑面而来。迎热浪而上,他们迅速记录数据,任由汗水滴落。

走出保温工房,戴高工笑着对金秋说道:“试验任务高峰期时,这样的‘冰火两重天’,最多一天要经历十几次呢。”

“保温,就是与时间赛跑。”戴高工告诉金秋,“每一个细节与操作都事关试验数据的真实性,甚至最终影响新型弹药能否顺利通过定型试验。”

一番话,让金秋深受触动。正是因为负责试验鉴定的官兵们对每一道工序的精雕细琢,对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才让一批批新型武器装备快速列装部队,成为亮剑沙场、克敌制胜的“铁拳头”。

一丝不苟精准核对弹药信息。

砺剑即是砺志砺心。试验弹药,更是试验人的意志品质。为了成为一名合格的文职人员,她也经历过数次“冰火两重天”的考验。

入职之初,走进位于科尔沁草原深处的兵器城,映入眼帘的是整洁的营区、挺拔的哨兵、先进的装备,这一切让她感觉如此新鲜,如此陶醉。

然而没过多久,新鲜感便逐渐被疲惫感吞没。入职集训时,正值初春,塞北寒风萧瑟,天气阴冷。白天训队列、练体能、爬战术,晚上,业务骨干轮流为我们讲课,发射药、导火索、弹药电参数,这些闻所未闻的专业词汇轮番轰炸,让我她心俱疲。

不服输的她在心里暗暗较劲,“别人可以,我也一定能行!”凭着这股劲儿,她顺利通过集训,成为一名光荣的弹药试验人。

金秋与战友们一同探索装备使用技巧。

入职培训结束后,金秋被分配到了参数测量岗位。当时,从未接触过弹药的她在任务中只能负责一些简单的记录工作。金秋曾在地方企业也是一名业务骨干,现在却只能干这些“毫无技术含量的工作”,“难道迈错了大门?”心情跌入谷底的她一遍遍自问。

看到她情绪不高,室主任莫德强主动找她聊天,对她说道:“参数测量是弹药准备的重要关口,每一次测量必须保证精准无误,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打磨‘慧眼’,练就‘巧手’,细之又细杜绝误差。趁现在任务还算不重,珍惜时间充实自己吧,将来有你施展才华的广阔平台!”

金秋工作之余加紧业务学习,为自己充电蓄能。

两个月后,金秋正式参与试验任务——某型火箭弹保温试验。试验中,老高工倾囊相授、战友们鼎力相助,不仅确保了任务圆满顺利完成,也让她打心里体会到使命的光荣和部队的温暖。

金秋坚信,成为一名文职人员是她一生最正确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