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脱贫路上,“我的工作我做主”

作者:胡虎虎 责任编辑:李东航
2020-09-27 14:12:59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先拜巴扎镇村民麦麦提依明·麦提热依木;右图为麦麦提依明在于田县的一家生物科技企业内对万寿菊做发酵前的技术处理(9月20日摄)。麦麦提依明自家种植的万寿菊由该企业保底回购,在采收季他还到企业务工,一天工资在150元左右。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脱贫路上,“我的工作我做主”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关于如何使用跳槽后的第一份月薪,30岁的曼孜热木·阿吾提早已计划妥当。她几乎脱口而出:“肯定会去一次巴扎,请家人好好享受美食。”谈笑间,曼孜热木用手拨了下精心挑染过的刘海,左手上红色的指甲油有些抢眼。

  离家更近、薪酬更高的新工作让曼孜热木底气十足。一个月前,她下定决心从暖气厂离职,到紧邻村子的多胎肉羊扩繁场应聘饲养员。在这座由天津援建的扩繁场里,目前共有90名工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占全部饲养员的三分之二以上。

  曼孜热木家所在的于田县,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距乌鲁木齐1000多公里,是新疆和田地区五个未摘帽贫困县之一。当地依托龙头企业带动,发展规模化特色养殖,助推脱贫攻坚。仅多胎肉羊产业一项,就覆盖于田县14个乡镇,受益家庭超4900户。

  作为我国深度贫困的“三区三州”之一,包括和田在内的南疆四地州长期以来受地域、自然、经济等因素制约,贫困人口多、产业发展滞后、就业渠道狭窄,难以满足贫困群众通过就业实现脱贫的愿望。

  为此,新疆聚焦深度贫困地区,综合施策,通过扩大就业渠道、拓展就业空间等途径,扩容就业“蓄水池”,帮助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劳动力实现就业。

  眼下,曼孜热木不仅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还有15只羊托管参加每年的分红,加上家中五亩半的麦田,收入渐稳。伴随稳定收入而来的,还有她“有事可做”的饱满精神。

  “在这里,羊有专门的‘运动场’,‘吃饭’还必须按时间来。”现代化的养殖冲击着曼孜热木和乡亲们的传统认知。此前,与十里八乡的农户一样,她家的养羊方式是“想啥时候喂,就啥时候喂”。

  “可如今,我们每天都可忙了!”曼孜热木感慨,以往“无奈的散漫”已逐渐远去。

  护理、配种、保育、如何观察羊的身体状态等等,由公司组织的岗前培训和每天下班小结,使得和曼孜热木一样的贫困户加速成长。现在,有了实现梦想的平台和家人的坚定支持,曼孜热木对脱贫后的生活更是信心满满:“还要继续学习,提高收入。”

  从曼孜热木家出发,向西200多公里处,便是和田地区的首府——和田市。华灯初上,远近闻名的和田夜市开启“不夜模式”,28岁的阿布来提·艾尼瓦尔也忙了起来。

  “摊主把美食卖给顾客,我的工作就是为230多位摊主和来来往往的食客服务。”作为和田夜市的运营经理,阿布来提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夜市上,食客熙熙攘攘,这意味着活力与商机。

  为帮助贫困户创业增收,阿布来提所在的团队专门开辟11个摊位,并公布租金减免等优惠扶持政策。“疫情期间,夜市采取轮流经营的限流措施,但贫困户摊主除外。”阿布来提介绍,“同时,夜市还会统一从各县扶贫车间、农民合作社采购食材。”

  近年来,和田夜市加快“走出去”步伐,陆续落地阿勒泰、昌吉、天津等城市,促进了和田地区的劳务输出、农副产品销售。在阿布来提看来,身在这样一个团队工作,自己也为家乡脱贫攻坚尽了份责任。

  从新疆财经大学毕业后,恋家的他选择返回和田。几经历练,最终就任现在的职位。回顾“就业史”,阿布来提显得从容自信。“时间自由”“舒服”成了他描述工作的常用词。闲暇之余,精通计算机技术的他还设计了一个电商小程序,“店内”满是产自和田的特色农产品。

  在脱贫攻坚中,新疆明确以就业为导向、以南疆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产业,越来越多的工厂、车间开到了贫困地区百姓的“家门口”,“一户一就业”已遍地开花,“一人就业,全家脱贫”的目标也快速实现。

  如今,行走南疆,像曼孜热木、阿布来提一样的“追梦人”并不鲜见。从“想工作”逐渐到“挑工作”,“追梦人”的舞台愈发宽广。

  (新华社乌鲁木齐2020年9月27日电)

  △ 在脱贫攻坚进程中,新疆以就业为导向、以南疆为重点,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扶贫产业,越来越多的工厂、车间开到了贫困地区百姓的“家门口”。依靠惠民政策,许多贫困户通过自主择业或创业,就地就近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工作。通过实现就业,贫困人口有事做、有收入,精神面貌也有了提升。近日,记者探访新疆和田地区五个未摘帽贫困县,记录脱贫路上忙碌着的劳动者身影。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村民布海里且木·艾合买提托合提;右图为布海里且木在位于策勒县天津工业园区内的一家纺织企业工作(9月20日摄)。该企业在招收员工时优先录取建档立卡贫困户,布海里且木于2018年9月来到这里上班。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村民热孜婉古丽·阿五拉;右图为热孜婉古丽在策勒县的一家农牧公司种兔养殖基地喂养兔子(9月19日摄)。目前,该基地带动60人稳定就业,其中贫困户36人。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一家由安徽援建型材公司的质检员苏比努尔·马合木提;右图为苏比努尔在车间对产品进行质检(9月23日摄)。23岁的苏比努尔家住皮山县城,毕业于新疆师范大学,她家已于今年1月实现脱贫。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镇村民库尔班妮亚孜汗·麦托合提;右图为库尔班妮亚孜汗在一处良种奶牛繁育养殖基地挤奶厅擦拭设备(9月18日摄)。该基地坐落于杭桂镇和佳新村,通过吸纳就业和奶牛托管分红,带动3000多名贫困户受益。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村民买买提江·艾麦尼亚孜在洛浦县北京工业园区的一家屠宰加工厂内;右图为买买提江(左一)和工友们在厂内打包刚出冷库的白条鲜鸭(9月18日摄)。经过一年的磨练,买买提江已经成长为生产线上的熟练工。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康新区居民古丽巴哈尔罕·奥斯曼;右图为古丽巴哈尔罕在自家经营的百货商店内摆放新进的货物(9月19日摄)。搬迁至新居后,依托于人口集中居住优势和优惠政策,古丽巴哈尔罕自主创业,于2018年8月开办商店。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萨依巴格乡村民阿孜古丽·阿卜力提甫;右图为阿孜古丽在墨玉县一家菌业公司的菌种装袋车间工作(9月23日摄)。2019年10月,阿孜古丽来到这里上班,她家已经实现脱贫。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于田县津垦牧业肉羊扩繁场的防疫员喀迪尔·库尔班;右图为喀迪尔(右)和塔里木大学的实习生蔺玉刚一起给羊注射疫苗(9月20日摄)。喀迪尔毕业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学院,今年6月毕业后来到这里上班。他说,自己从小长在南疆,熟悉这里的环境,加之专业对口,能较快适应工作。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于田县英阿瓦提乡村民阿布都卡迪·库吐鲁克;右图为阿布都卡迪在于田县加依乡肉鸽养殖小区的仓库打包鸽饲料(9月21日摄)。该养殖小区让贫困户直接参与生产经营,提升了农户养殖积极性。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皮山县木吉镇村民努尔艾合买提·艾合买提托合提;右图为努尔艾合买提在一家由安徽援建的型材公司内清点出库产品(9月23日摄)。努尔艾合买提毕业于皮山县职业技术学校,2018年8月来到公司上班,如今已成长为一号车间发货班长,月薪约4000元。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策勒乡托帕艾日克村民肉孜买买提·吐地尼亚则;右图为肉孜买买提在托帕艾日克村牛养殖区给牛群喂食(9月19日摄)。自2017年起,该村利用小额贷款政策支持,规模化发展养殖业,打造生态“牛村”。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于田县津垦牧业肉羊扩繁场配料组工人阿布都拉·赛甫丁;右图为阿布都拉开着三轮车通过自卸装置给羊喂食(9月20日摄)。22岁的阿布都拉于2019年12月来到这里上班。目前,该扩繁场直接吸纳122人就业,其中90人来自建档立卡贫困户家庭。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是在新疆和田地区和田夜市摊主买托合提·艾则孜;右图为买托合提在和田夜市为顾客烤制红柳烤肉(9月21日摄)。和田夜市为贫困户提供专门经营摊位,并采取租金减免等优惠政策。买托合提家一度因病致贫,经过努力,已于2019年脱贫。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杭桂镇村民艾比拜·阿不都吉力力,她是洛浦县一家鸽业公司种鸽繁育基地的送饲员;右图为艾比拜(左)在位于洛浦县和佳新村的种鸽繁育基地喂食鸽子(9月18日摄)。该基地带动周边70余人就业。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墨玉县阿克萨拉依乡村民布麦热姆·阿卜杜阿帕尔,她是当地一家食品企业生产车间的小组长;右图为布麦热姆(右)在食品生产车间检查单个肉串重量是否符合标准(9月23日摄)。22岁的布麦热姆毕业于墨玉县职业技术高中学校,她家已于2019年实现脱贫。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

  △ 拼版照片:左图为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易地扶贫搬迁小康新区居民阿卜都瓦日斯·买提赛伊迪;右图为阿卜都瓦日斯在自家经营的馕店前打馕(9月19日摄)。2018年8月,阿卜都瓦日斯一家搬迁至小康新区,他进入策勒县职业技术学校学习烹饪。

  新华社记者 胡虎虎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