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世园会闭幕:难忘的“世园记忆” 共同的绿色追求

来源:新华社作者:涂铭、魏梦佳、阳娜责任编辑:杨红
2019-10-09 08:17

从昆明到北京,世园会见证绿色发展的“中国追求”

距离园区不远的延庆康庄镇,大片的油松、侧柏、国槐、杨柳等苍翠茂密,微风吹过,树叶簌簌作响,树旁野花怒放。20世纪90年代前,这里被称为“南荒滩”,土地沙化,贫瘠荒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经过6年苦战,延庆人在此栽下300多万株苗木,砾石荒滩披上绿装。“当年种下的树现已成林,绿染妫川,荒滩变绿洲。”昔日的造林模范、75岁的杨进福老人,忆起治理南荒滩的艰难感慨良多。

如今的延庆,因多年持续造林绿化,森林覆盖率从新中国成立初期不足7%,增长到现在的59.28%,山水连绵,满目葱茏,成为京北一道绿色生态屏障。

对绿色的不懈追求,使这个山区小城赢得了北京世园会、北京冬奥会在当地举办的历史性发展机遇。而延庆的华丽转身,正是“美丽中国”建设的缩影。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锦绣中华大地,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家园,孕育了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灿烂文明,造就了中华民族天人合一的崇高追求。”北京世园会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郑重向世界宣示。

如何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如何处理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的关系?70年来,中国从一穷二白到繁荣发展,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艰辛探索,将一片片荒凉苍茫、沟壑伤疤,变为绿意盎然的美丽家园。

1999年,以“人与自然——迈向21世纪”为主题的世界园艺博览会在“春城”昆明成功举办。20年后,这一盛会再度落户中国。昆明与北京,两座举办了A1类世园会的中国城市,见证了生态中国的崛起。

从浙江鲁家村到河北塞罕坝,再到长白山保护开发区……北京世园会中国馆的出口处,巨大的投影幕墙为游客呈现出一幕幕当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成就的立体影像,令人震撼。而在整个园区,人们能从一个个展园中管窥绿色中国建设的艰辛努力与累累硕果。

——这里有防沙治沙、退耕还林的实践。

30余万盆/株各色花卉、白皮松、油松以及各种绿植、盆景……作为本次世园会面积最大的国内展园,北京园集中展示了北京园林艺术和园艺科技成果,让游客从一方“小院落”看到一个“大北京”。40多年前,风沙袭击京城是常事;40年后,风沙远离首都是常态。绿色不仅仅铺满北京园,更“漫洇”在北京城。

从20世纪80年代起实施“三北”防护林、重点风沙危害区绿化造林,到2000年来推进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平原百万亩造林等生态工程,北京大规模防沙治沙、植树播绿,城乡环境显著改善。

如今,北京百姓身边的口袋公园、城市森林、小微绿地越来越多,在“寸土寸金”的中心城区“见缝插绿”,百姓可“推窗见绿、出门进园”。当年濒临沙漠边缘的北京,正向着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迈进。

——这里有铁腕治污、生态修复的决心。

在湖北园入口,标志性景观“三峡印象”映入眼帘,象征着长江生态在新时代焕发出无限生机。

“千湖之省”湖北是长江流域重要的水源涵养地,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水源地。为了“保水”,当地执行最严格的环保标准,全面排查整治化工污染、非法采砂、入河排污口等,对城市黑臭水体、农业面源污染、城乡生活污水等开展持续治理,整治了上百家化工企业,还百姓一方碧水蓝天。

在青海园,“长江”“黄河”“澜沧江”在脚下流淌交汇,几头“藏羚羊”在“高原”上奔跑,一派大美青海的生态画卷。眼前的“美景”,是多年来生态保护的努力换来的。

关停高污染高耗能产业、全面停止三江源地区GDP考核……为遏制生态退化趋势,2005年至今,我国累计投入超过180亿元恢复治理三江源生态,青海正努力向生态大省转变。

——这里有珍视植物、保护湿地的努力。

在植物馆,从南方沿海地区移栽来的珍贵的红树林,生长于模拟海水的大型器皿中,成为馆内最耀眼的明星之一。这一被誉为“海岸卫士”的物种曾因围海造地、过度砍伐,面积锐减。近些年来,广东、海南、广西等沿海省份认识到了红树林对生态保护的作用,纷纷建立红树林保护区。“红树林是中国加大生态保护的一个佐证。”北京世园会植物馆馆长、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丁长峰说。

加强湿地保护也渐成共识。2013年至2018年,广东省的湿地公园从12个大幅增加到241个,其中五成以上位于珠三角城市群;北京规划湿地布局,计划至“十三五”末,全市完成恢复湿地8000公顷,新增湿地3000公顷。

“作为一个拥有众多城市的人口大国,中国积极有效地推进绿色城市理念,付出巨大努力来改善环境、保护自然,这对全世界具有示范作用。”国际展览局秘书长洛塞泰斯这样评价。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