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场新景观,这个勤务保障营如何应对新挑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作者:雷兆强 唐平 银汶邦 等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4-29 08:31

二问:“独苗”专业训练困难重重,如何“破土发芽”?

每当部队正常展开训练时,勤务保障营训练场的角落里,总有零零散散的几支队伍,被“隔离”在热火朝天的训练氛围之外。

这些队伍,就是营长杨增所说的“独苗”专业。

“这些专业编制岗位只有几个人,有的甚至就一个人。”对照办公桌上的那份营专业编制表,杨增向记者介绍。

实际上,这些小专业组训的最大困难不在于人太少,而在于目前旅里处于无教案、无教练员、无装备的“三无”困境。

营长的话在修理二连连长王玉鹏那里得到了印证。修理二连的“独苗”专业数量居全营之最。王玉鹏坦言,连里有好几个专业长期无法“开工”,像无人机修理技师周潜每天训练“从头到尾都是他一个人”——自己备课、自己训练……

“这些专业大多都是改革之后新增的,我们完全没有基础。”王玉鹏介绍,“独苗”专业大多是新型保障力量,涉及到光电、导弹、电子信息等领域,基层部队目前既没有这类人才储备,也不具备培养这类人才的条件。

“独苗”专业人很少,但这些人对于战斗力建设必不可少。营长杨增心里很清楚这些新型保障力量的重要性,“困难再多也要想办法解决”。

外送学习是目前“独苗”专业常用的培养方法。近2年来,勤务保障营每年被外送学习的官兵,数量居全旅之首。这无形中已经成为该营人才培养的一个特色。

“培养这些专业人才‘火力’要集中,‘种子’很重要。”杨增指出,“独苗”专业有其特殊性,大多是技术密集型岗位,人才培养周期长、文化知识水平要求高,很多专业课程甚至达到了大学本科水平。

从实际情况来看,“独苗”专业尤其要精心挑选学习对象,力争培养出一两个好苗子。盲目地大范围送学培训,反而会导致这些“独苗”专业人才多而不精,专业训练始终在低水平徘徊。

让杨增感到欣慰的是,旅里的大力支持让他们能够挑选更多更优秀的“种子”。该旅创造条件,使勤务保障营能够在全旅范围内挑选那些喜欢钻研且愿意长期留在部队干的战士,最大限度挖掘和保留这类特殊人才。

同时,对于勤务保障营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该旅机关更是“倾囊相助”。为了分到更多的培训学习名额,旅里相关科室千方百计向上级争取。

这种“上下合力”共同培养人才的模式,带来的效果是明显的。修理二连指挥与控制系统修理工官运便是最先“破土发芽”的“种子”之一。

组建之初,该旅无人能够胜任装甲车指挥与控制系统修理技师这一岗位,每次装备指控系统出现故障,他们只能千里迢迢返厂维修。

最近,经过2年多的培训学习,修理工官运学成归来,填补了该旅在装甲车指挥与控制系统维修领域的人才空白。一时间,官运成为部队炙手可热的“宝贝疙瘩”。

更可贵的是,官运目前带出了几名徒弟,这一“独苗”专业正由“从无到有”向“从弱到强”转变。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