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转业时,这6点千万别疏忽!

来源:中国退役军人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6-17 08:22:03

2020年转业批复下达后

又一批战友告别了

自己的军旅生涯

而在转业过程中

任何一个细节的疏忽

都可能给自己带来

不必要的麻烦和困扰

我们梳理了一些

容易被忽视的问题

给转业干部们提个醒

认真了解安置地相关政策

计划分配军转干部要充分了解安置地的安置政策,对于每一个环节都要做到心中有数。尤其是考核考试环节,要充分了解安置地档案量化标准,对自己的档案要了如指掌,要明白自己立功授奖情况,以防因相关资料的缺失而造成该加分却加不上的现象。

可以依照安置地档案量化标准,对自己进行一次量化打分,如发现与公布分数不一致时,应提出申请,要求复核。2015年总装某部的苏某,就发现公布的考核分数与自己的计算有出入,提出了复核要求,安置地军转部门依照规定对其进行了复核打分。

对于考试则要认真对待,充分利用待安置期间进行学习充电,做好考试准备,争取考出满意成绩。(郑学勇)

办理供给关系要转接顺畅

2015年,一名异地到天津安置的转业干部于当年10月份接军转办通知,安置到某市直单位,10月底前报到,其中注明地方从2016年1月开始接收工资关系。

但该同志未按要求时间落实,提前两个月办理了供给关系转接,导致其2015年11和12月的工资拖延近一年时间,才由所在军级单位上报总部财务部门予以解决。

究其原因,一是个人未能详细理解报到通知的主旨内容,单纯片面考虑个人利益(转业当年8月份停发工作性津贴,地方接供后有住房公积金待遇);二是本人未及时与接收单位进行沟通,了解安置单位相关要求,导致本人利益受损,也给部队工作造成很大被动。

在此提醒各位,一定要按报到通知要求做好关系转接,并及时与单位沟通联系,掌握好地方工作程序,避免此类情况发生。(孙鸿江)

双重职务干部选择移交方式要谨慎

既有行政职务,又担任专业技术职务的干部选择移交方式要谨慎考虑。

首先,要注意准确填写移交方式。近几年,上海市军转办在审档过程中发现有少数此类干部的《转业审批报告表》上移交方式一栏填写为“计划分配”,未按规定填写为“按行政移交”或“按技术移交”,被市军转办退回要求重新填写。

其次,这类干部在选择移交方式时一定要仔细询问转业安置地对于行政干部和专业技术干部在安置中的政策差别。

例如2013年有一名专业技术八级同时兼任副团职行政职务的转业干部,在安置过程中仔细研究了安置政策之后选择了按行政移交。因为上海市有规定:副团职军队转业干部在区县安置时安置在公务员岗位的比例不低于80%,而营级职务及以下和专业技术转业干部在区县安置时,安置到公务员岗位的比例为不低于30%。

因此,选择按行政移交还是按专业技术移交,要结合个人实际谨慎考虑。(张军捷)

对入伍地的理解要准确

很多转业干部对入伍地的理解很单一,认为只要是入伍时所在地均可安置,其实一般来说,对入伍地的理解有两种情况需要转业干部注意:

一是普通高校毕业直接入伍的,高校所在地不能作为入伍地。因为,在高校就读期间尚未取得该地的常住户口(当地学生除外),所以入伍地应为报考院校前的常住户口所在地。

二是从异地入伍的转业干部,通常来说,按照不重复得利原则,入伍地一般以转业干部档案里应征公民入伍批准书为准。

此外,有些地区对入伍地的认定还出台有更详细的政策规定,还需要转业干部提前向当地的军地安置部门咨询。(杨斌红)

奖励材料整理要详细全面

去年,一名转业多年的干部所在单位组织竞争上岗,明确规定竞争上岗对象是转业干部,原团以上单位奖励均可按相应分值加分。这名转业干部在原单位有两个非功奖励,没有登记表,发给个人的只有证书,可是证书已经找不到。并且,原单位多次转隶并已重组,当年的证明材料和印章按照管理权限分别上交不同部门。最后,这名干部找到原部队上级机关,经领导批准出具相关证明,到档案部门调取了当年奖励通报,又给其现单位出具材料,证明奖励属实,来来回回折腾一周才把材料补完。

在此提醒各位,整理奖励材料时,凡属个人的奖励证书、证章、登记表、通令(报)等,应归档的一定要归档,并在相应表格(转审表、履历书、任免表等)和文字材料中(自传、德才表现等)体现出来;不能归档的,本人要留存好,其中相应的复印件要加盖相关部门印章,避免出现"奖到用时方恨少"的情况。(王雷)

办理落户需注意材料信息一致

各位战友转业到地方工作,各类接收安置手续办理完毕,都会到公安户籍部门办理落户、换领身份证。

在这里提醒大家,办理落户手续时,提供的所有材料中涉及本人出生时间、民族等信息,都需要全部保持一致,否则无法办理落户。比如结婚证上出生日期与转业证不一致,可能只是阴历和阳历的问题,但都需要进行统一。

从往年情况来看,有些战友资料准备齐全,十几分钟就办理好了落户手续;而资料不齐全、信息不一致的战友,可能会在办证中心往返多次。

提前进行检查确认,做好各种准备工作,及时修改信息或出具相关证明,可以避免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何武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