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为了找回心中美丽的画面,这位老兵与垃圾较上了劲儿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孟凡利 赵 雷 王宗仁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6-04 10:29:29

最是坚守动人心

——探寻环保志愿者、退役军人吕庆荣的公益之路

■中国国防报记者 孟凡利 赵 雷 通讯员 王宗仁

6月5日,是世界环境日。“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习主席对美丽中国建设念兹在兹,始终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一个长期任务,要久久为功。5月22日,李克强总理向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作政府工作报告时强调,要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然而,我们必须看到,尽管我国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但全社会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还未形成,污染防治仍需继续攻坚。只要我们大家一起行动起来,从现在做起、从自身做起、从小事做起,一个天更蓝、水更清、生态更美好的美丽中国就一定能够变成现实。本期视点,记者走近环保志愿者、辽宁省营口市退役军人吕庆荣,探寻他的公益环保之路。

——编 者

碧流河养育两岸无数儿女——

守护母亲河,老兵担起重任

孟夏时节,九曲十八弯的碧流河,在辽南的群山中欢快地穿过。流水碧蓝,像一条明洁的绸带从天上飘落。放眼望去,有一个身影在河堤岸上走来走去,不时弯下腰捡拾垃圾,他就是环保志愿者、退役军人吕庆荣。

从22岁到57岁,35年的坚守,始于一名老兵的初心本色。令老兵欣慰的是,碧流河附近随手捡拾垃圾的人越来越多,河水晶莹碧透,清澈见底。两岸柳丝婆娑,绿草茵茵,景色美不胜收。

面对记者,吕庆荣说:“环境保护关系子孙后代。作为一名老兵,有义务、有责任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吕庆荣家住辽宁省盖州市什字街镇邢家沟村,这一带是山区,一到汛期山洪暴发是常有的事,谈起1981年7月28日发生的那次特大泥石流,吕庆荣至今还心有余悸:山体被冲塌了、树木被折断了、房屋被冲毁了!

因为那次山洪引发的泥石流,吕庆荣的生命航迹就此转舵。正当受灾村民恢复生产、抗灾自救期间,吕庆荣光荣入伍。在部队训练工作之余,那场泥石流惨烈的场景,始终在他脑海中挥之不去。

1984年年底,吕庆荣退役回到老家,可眼前的景象让他惊呆了,山上的树没剩几棵,光秃秃的,过去常见的狍子、山鸡也没了踪影,更让他痛心的是村庄前面的河道内全是垃圾。小时候,时常可见鱼儿嬉戏的碧流河成了天然垃圾场,吕庆荣似乎听到了河水在痛苦的呜咽。

离村子10多公里远就是碧流河水库,绕村而过的小河就流入水库。碧流河水库是大连市居民生活用水的主要水源地,退一步讲,即便不是水源地,这么好的山水,垃圾到处都是,怎能不令人心痛?

“碧流河养育了两岸无数儿女,作为一名老兵有责任守护好母亲河。”吕庆荣暗下决心 。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在河边捡拾垃圾除了遇到清运、处理等问题,种种非议也让他吃不消。

不光是外人说闲话,家里人一开始也坚决反对。“你不嫌寒碜,我们的脸上也挂不住啊!”母亲劝他赶紧找一份正经工作。恰巧,镇林业站要招聘护林员,吕庆荣心想这是一个好机会,如果能当上护林员,既可以护山看林,又可以清除河道垃圾,一举两得。不久,吕庆荣如愿以偿当上了护林员。他在自己的护林日记本上写道:“一直觉着我的根在大山,看见树被伐了、水被污染了,就像断了我的根一样。”

1985年1月,是吕庆荣公益环保生涯的起点,那一年22岁。为了找回心中美丽的画面,从此,吕庆荣与垃圾较上了劲儿。

吕庆荣一边看护山林,一边捡拾垃圾。铁锹、铁钩子、蛇皮袋是他的主要工具。他将垃圾聚成堆,然后用自家的牛车运到远离河边三四公里的地方挖坑埋了,有回收价值的就送到废品站。

吕庆荣回忆说,当时一天拉一趟,一连拉了五六天,才将村前河道内的垃圾全部运走。其实,那时脑袋里也没有绿色环保的理念,只有一个念头,就是要让目所及处能清清爽爽。

为让子孙后代看到美丽风光——

吃苦受累,老兵初心不改

清理完村前河道的垃圾后,吕庆荣将捡拾垃圾的范围扩大到碧流河水库周边区域。从他的住处到碧流河水库,一个来回就要20多公里,从最开始走着去到骑自行车再到骑摩托车,后来,吕庆荣干脆买了一辆三轮车专门用来清运垃圾。

“为让子孙后代看到这里的美丽风光,作为党员,无论吃多少苦、受多少累都要坚持到底。”吕庆荣告诉记者,一年中他有两个时间段最忙:一是年关,大伙儿都置办年货,塑料袋用得多,冬天风又大,吹得满山都是;再一个是开春,如果不把河边上的垃圾及时清除,怕到雨季时冲到碧流河里去。

辛苦只有自己默默品尝。1996年深秋,吕庆荣像往常一样去碧流河边捡拾垃圾,一不小心掉进了齐腰身的河里,但他顾不上回家换衣服,一干就是3个多小时,当忙活完回家时身上的衣服也快被身体烘干了。转年开春时腰痛病发作,在床上躺了两个多月。又是针灸又是喝中药,腰痛病刚见好,他就带着妻子和孩子一同去河边捡拾垃圾。

凡事贵在坚持。为了从源头上除掉垃圾的污染,吕庆荣还自费购买了12个垃圾桶,安放在附近的中小学校园内,并经常到学校宣传环保知识。同时,他还多次到周边的企业搞环保宣传。渐渐地,吕庆荣的举动得到越来越多的支持。当地政府重拳出击治理了一些污染环境的企业,让碧流河水逐渐恢复了昔日清水绿岸、鱼翔浅底的面貌。为了让人们谨记环境恶化带来的教训,吕庆荣在碧流河边的一块石头上找人刻上了“故乡万岁,记住泥石流”几个大字。

石碑无言,流水有情。看到河边的垃圾越来越少,前来旅游观光的人越来越多,其中还有拍婚纱照的年轻情侣,他更加坚定自己的初衷和选择。

“山上栽满树,等于修水库,水多它能吞,水少它能吐”,对于这句谚语,吕庆荣有着深刻的理解和体会。

村子西边有一片荒山,他决定将这片荒山承包下来,绿化荒山,涵养水源。

承包荒山,在吕庆荣的亲朋看来,无异于愚公移山。吕庆荣说:“对于这件事,家人不理解、朋友不理解,他们都问我图个啥?”在一片质疑声中,吕庆荣还是朝着自己的梦想出发了。

2000年春,吕庆荣东拼西凑借了些钱,承包了340亩荒山。除了每月固定去碧流河边捡拾垃圾外,吕庆荣把所有的精力都投入在治理荒山上。一个人的力量不够,他就动员妻子和孩子,上山一起帮忙。因为财力有限,他们一边保护植被,一边栽种各种树木。时间是忠实的见证者,昔日的荒山如今已变成了绿色的海洋,置身山林间,有一种“林海葱茏映眼帘,鸟音婉转入窗来”的感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吕庆荣还在山上栽了果树,养了鸡,他和妻子用卖山野菜、鸡蛋、水果攒下的6000元钱,在碧流河水库周边竖起了两块石碑,正面写着“关爱生命之水,保护母亲之河”,背面则是碧流河水源地的简介。

吕庆荣写过一首诗叫《山上人家》,诗中说:“留在春夜绿海花开,留在夏日莺飞草长……”这句诗表达的正是他对山、对树、对自然的热爱和致敬。

公益是种信仰,可以感染和传递——

环保路上,老兵接力战斗

2005年,吕庆荣义务守护碧流河的先进事迹被当地10多家媒体进行了报道。打那时起,人们对他的行为不再是指责和嘲讽,而是投以敬佩和赞赏的目光,对他的称号也由过去的“吕疯子”变成了“吕环保”“吕卫士”。

吕庆荣的心态也彻底变了,他感觉自己做的是一份光荣的事业、一份有尊严的公益事业。吕庆荣告诉记者:“最开始的时候,捡拾垃圾都是偷偷摸摸的,怕别人看见说三道四,现在国家这么重视环境保护,作为一名老兵,一定要听党的话,国家号召的就去做,而且要大张旗鼓地做。”

最让吕庆荣难以忘怀的是,有一年冬天的一次环保志愿宣传活动,当时冰雪路滑,他走到水库边上不慎摔倒,造成锁骨骨折。大连市政府领导得知这一消息后,安排吕庆荣去安波理疗医院免费治疗。组织的关怀让他倍感温暖,也更加坚定了他把公益环保之路走下去的决心和信心。

交谈中,吕庆荣眼睛里闪着平静的柔光,笑吟吟地说,回头想想,虽然他走过的路挺难,但党和政府没有忘记,他永远记着自己是一名党员、一名老兵。

“公益是一种信仰,可以感染和传递。”吕庆荣深知这个理。他说,一己之力虽然很小,但是大家的力量是无穷的,从一个人到一家人再到一群人,环保路上还有许多老兵在战斗。

为动员更多人加入环保队伍,2009年6月,在镇党委和镇政府支持下,吕庆荣牵头成立了镇环保协会,会员有农民、教师、学生、退休干部等,共有2700多人,协会每月定期搞两次捡拾垃圾活动。2012年,吕庆荣又牵头成立了18人的老兵环保志愿队,志愿队不仅捡拾垃圾,还帮助困难群众干一些力所能及的农活。2013年4月,营口市政府组织了机关干部、教师等800多人赶到吕庆荣承包的荒山,种下“尚德林”和“爱心林”。

碧流河的水清了,人们的心热了。吕庆荣一边捡拾垃圾,一边通过微信朋友圈,呼吁人们爱护环境。吕庆荣的举动持续得到大家的点赞和支持。有人留言说:“他捡的不是垃圾,而是我们内心的责任。”“爱上美景的人会发自内心地保护它,而不是拍照发朋友圈,我愿加入他的行动。”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被他的事迹感染,更多的人自愿加入保护生态环境的队伍中。用一位志愿者的话说,行动比语言更具力量,保护环境也能成为一件很酷的事。

老兵不老,老兵更是不简单。在吕庆荣的家中,记者看到了一大摞荣誉证书,“中国好人榜”“辽宁省第二届环保杰出人物”“十大感动营口人物”“营口市首届道德模范”……荣誉的背后,彰显了责任与担当。

35年来,吕庆荣走过的环保路程达两万多公里,穿坏了100多双胶鞋,共使用蛇皮袋近3万条,捡拾各种垃圾超过万吨。数字是枯燥的,却忠实记录着吕庆荣环保路上的初心与坚守。

采访结束时,记者问他准备啥时候能干到头?吕庆荣竟沉默不答。记者蓦然明了,到河边、山林捡拾垃圾已经成为他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熟悉吕庆荣的志愿者说,至少在猴年马月,老吕还干不完;再或许,直到他干不动的那一天……

摄影:徐景富、周云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