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战神”慕巍

来源:中国国防报-军事特刊作者:王文彬责任编辑:陈婕
2016-04-19 11:24

一天打靶,3发3中

手握国之重器需要什么能力?未来战争和谁打?怎么打?翻开慕巍的笔记本,扉页上的一个个现实拷问扣人心弦。慕巍告诉笔者,能打仗、打胜仗,不仅要有“写意”的决心构想,更要用“工笔”画出“施工图”,只有平时无数次贴近实战的训练,才能领取未来决战决胜的资格证。

2011年9月,慕巍随队参加某型导弹实弹打靶任务,一到驻地,他就带着机组抓紧研究方案预案,可正按计划准备时,上级突然通知,原定半个月内打3枚导弹改为一天内完成,有一枚还是首次在夜间打,以前可从未遇到这样的难题,天气条件、弹药保障、制导航线、打击时刻等等都要重新考虑。

9月的西北大漠,常伴有沙尘暴,打靶当天天气更是不尽人意。慕巍带着机组和气象人员一起研究,寻求可飞时段,最后决定缩短每批间隔,顺利完成了昼间2枚导弹的打靶任务。然而夜间天气逐渐变差,云层低、风速增大,打还是不打?兄弟单位这时提醒:别冒险了,气象条件已经超了,白天打得那么好,见好就收吧。“如果现在是打仗,能不上吗?”再三考虑后,慕巍道出自己的看法:“训练就是实战,打赢需要‘全天候’,这枚弹必须打!”

狂风中,慕巍和战友们驾驶战机呼啸而起直奔靶标,途中塔台又通报,一片雷暴云团正向靶标移动,预计40分钟后到达,而这与导弹到达目标的时间基本相当。经指挥员同意,慕巍立即改变航线抄近道,重新计算进入点和时间。当导弹发射离机、朝目标飞去时,左前方的闪电也越来越近,大家都屏住呼吸。

靶标在画面里越来越大,当靶标充满整个屏幕时,战机前方猛地亮起一片耀眼火光,它与闪电遥相呼应、格外壮观。至此,慕巍创下该型导弹一天连续打靶3发3中的纪录。

直接摧毁目标

这已经不是慕巍第一次打得如此之准。那年6月,空军组织突防突击竞赛性考核,新型轰炸机远程奔袭4000多千米进行突防突击,带队执行任务的慕巍备感责任重大。

由于轰炸机机体大、速度偏慢,易被敌方雷达搜索发现,超低空飞行、依托地形遮蔽是最有效的规避方法。接近突防空域后,慕巍迅速推杆俯冲,快速下降到突防高度:70米、60米、55米、50米……几乎是贴着戈壁滩飞行。

作为机长,慕巍密切注视着屏显数据,精准计算跃升时机,近点儿、再近点儿,到达预想距离时,他果断加满油门、拉杆跃升,飞机以大仰角大爬升率快速上升至轰炸高度。然而突然出现的情况让慕巍和机组人员吃了一惊:由于靶标较小,加之强烈阳光的照射,目标与地面对比反差小,光电瞄准系统迟迟不能锁定。

在空中,炸弹只有一个投射点,如果不能及时锁定目标,飞机就会错过最佳投射点,任务就宣告失败。“继续搜索目标!”慕巍立即命令武器操控员搜索目标,自己则继续精心操纵着战机开始作“S”形机动,变换攻击角度。

1分钟后,在距离靶标不到8000米处,随着一道绿色十字方框在目标影像上亮起,武控员报告发现靶标。慕巍立即命令锁定目标投弹,随着一声口令“投下”,4枚航弹像长了眼睛一样直射目标,随后传来地面观测员的报告:目标直接被摧毁!

惊险的远海战巡

随着国家安全形势变化和战略利益拓展,当代军人的胸怀与担当必须超越传统“阵地”,投向全新的“利益边疆”。

2014年3月的一天,慕巍和战友们奉命执行远海战巡任务,途中突遭雷暴天气。当时的选择,要么提前返航,要么穿云。返航固然稳妥安全,但这意味着此次战巡以失败告终,但穿云又危机四伏。想起前辈的英雄传奇,他们决定:穿云。

靠着目视和雷达指示,战机朝云缝飞去,机组成员个个全神贯注,不断改变坡度,以避开一个个云柱。因遭遇气流,飞机不停颠簸,瓢泼大雨击打机身所发出的沉闷响声,也击打着每个人的神经,四周不断划过令人窒息的闪电,更是让机组成员的每一寸肌肉都绷到极致。30多分钟的穿云后,慕巍和战友们终于闯出了“鬼门关”。此时,他们背上的飞行服都已湿透,双手布满汗珠,但一种“剑”指沧海的使命感与自豪感在心中油然而生。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