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一名军事记者的武汉记忆:家国安危事,青年肩上责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 作者:高立英 责任编辑:柴潇
2020-06-10 17:49:25

家国安危事,青年肩上责

■高立英

5月22日,在天津代表团全体会议上,全国人大代表张伯礼院士谈到武汉抗疫斗争时泪洒会场。院士哽咽落泪的视频在网上刷屏,也唤起了我的武汉记忆。

有一个签名,让我念念不忘。

在武汉的83天里,作为一名记者,每完成一次采访,我都请受访者在采访本上签名留念。采访本上有一个字迹稚嫩的签名:常小妹。见到她时,这位26岁的女护士正用不容置疑的口吻“命令”护士长:“请把我安排到任务最重的夜班!”这个夜班岗位,是被称为“红区”的重症监护室。在这里,常小妹熟练操作除颤仪和呼吸机,一次次将濒危患者从“死神”手中抢回来。她告诉我:“会焦虑会害怕,但一穿上防护服,我就不是孩子了,得救人!”没有人生而英勇,却可以选择无畏。在“没压力、没难处”良好环境中长大的“90后”,“羽翼尚未丰满”,却不惧风险、怀抱责任、果敢担当,已然是党和人民需要的栋梁之材。

有一种印记,让人心生敬意。

在隔离病房,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队员付靖带领患者清唱《我和我的祖国》,嗓音温柔而响亮。付靖是疤痕体质,口罩和护目镜在她挺翘的鼻梁上留下了难以恢复的压痕。“这是永恒的纪念。我觉得它挺好看,不丑!”这个爱美的姑娘,笑着向我展示了她刚刚发的微信朋友圈。容颜虽改,芳华更盛。那一道道或深或浅的压痕,是青春最美丽的印记,是不必言说的令人心疼,更是无数人忍不住点赞的“战绩”。

有一群身影,至今历历在目。

大年初四,21岁的退伍战士李阳穿上大学军训时的旧迷彩服,来到火神山医院建筑工地拉车搬货,24小时不眠不休,只为医院能早一分钟建成使用。许许多多迷彩身影曾在“云监工”的屏幕上一闪而过,他们是和李阳一样的年轻志愿者。著名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些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年轻人,用“逆行”的方式登上历史舞台,而这条反向行迹恰恰是正向的成长逻辑。于是,就有了一波又一波的护士,为了便于救人剪掉一头秀发;有了一个个不惧风雨的身影,在火神山、雷神山医院施工现场不舍昼夜地忙碌;有了一张张稚嫩却刚毅的脸庞,在平凡岗位上执着地坚守……

这签名、这印记、这身影,让无数看不见的面庞在抗击疫情的战斗记忆中愈加鲜活。“90后”“00后”,这些最具个性的年轻一代,却将自己视为最平凡的个体,汇入抗疫大军之中,守好一个岗,点亮一束光。披上白衣,曾经的兴趣与爱好放下了,他们就是捍卫群众生命健康的白衣天使;穿上制服,曾经的个性与张扬不见了,他们就是城市安全防线的坚强守护者;戴上袖章,曾经的自由与不羁消失了,他们就是维系社区运行的基层志愿者……他们是年轻的“孩子”,却在国家需要时挺起脊梁;他们是娇嫩的“花朵”,却在人民呼唤时一树擎天。无数青春故事层层叠加,诉说着一个质朴的道理:家国安危事,青年肩上责。作为中国的青年一代,国家危难时刻,我不上谁上!

记得离开武汉的那天,一位新闻同行转发给我一条微信——

“你看,不远处是谁家的少年在黑暗中低头深思。不!不!不!那不是一个少年,那是一群少年,密密麻麻,数以万计!你问我他们去干什么?嗯……不要着急,耐心等待黎明,等待答案吧!”

我想,我已看到了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