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萌新的“芯”路历程

来源:国防科大 作者:刘芯路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10-01 15:26:05

今年3月,刘易栋和队友吴孟豪、董继钰报名参加了第四届全国大学生集成电路创新创业大赛“信诺达杯”。他们原本只是打算借着比赛的机会,跳出舒适区,去尝试一个全新的领域。然而谁也没有想到,三个主修计算机专业的“门外汉”,竟然在藏龙卧虎的各路高手中杀出重围,在9月的全国总决赛中最终取得了一等奖的好成绩。

01

初赛跌跌撞撞

三个“小白”完成报名手续时很果决,然而获悉比赛详细内容时,他们迷茫了。初赛要求参赛队用举办方提供的ST3020测试系统测试一款名为24LC01的数字芯片,简言之就是:测试芯片。

可就是这简单的四个字,让他们一头雾水。100多页的平台使用手册,他们只看懂了前几页——软件的安装配置教程;被测芯片的芯片手册倒是不长,只有八页——满是专业术语的英文版手册。

当时的刘易栋不由产生了打退堂鼓的念头,好在两个队友依然信念坚定。“我们是国防科大培养的学生,怎么能被这点小小的困难劝退。”队友吴孟豪在电话里恨铁不成钢,“老刘,想想300块钱报名费!”这是个小玩笑,并不是真的心疼报名费,而是想挑战一下自己,刘易栋和两个队友一道开始了“信诺达杯”探索之旅。

“先从翻译芯片手册开始吧。”组长董继钰定下了他们的第一步。

在一天天的摸索中,他们的工作逐渐走上了正轨,解读芯片手册、学习使用测试平台……然而随着工作的一点点深入,各种专业性的难点也浮出水面。由于疫情影响,他们三人分别在家工作,“闭门造车”再加上无人督促,工作效率一下子慢了下来。好在他们有两位尽职负责的指导教员——陈海燕和邓让钰。

每周一次的视频会议上,两位教员及时地对他们当周的工作进行指导修正,并为他们下一步的工作指明方向。陈教员在整个初赛过程中时时刻刻督促、指点他们的工作;而邓教员则在前期的手册解读、整个硬件测试的相关知识和后期的测试自动化等方面给予三人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从6月2日测试方案初稿诞生到6月20日提交方案,期间方案经过4次大方向改动才定型,之后又陆续修改了7个版本才最终成型,而定型后的版本在交稿前更是经过了无数次的细节调整。

当得知队伍顺利通过初赛时,大家都觉得理所应当,董继钰总结:“这三个月来的努力理应有这样的结果。”

02

分赛突出重围

初赛之后随之而来的是华南赛区的决赛,这一次,团队的任务不再是纸上谈兵设计一个测试方案,而是要将方案实现为测试程序,对芯片进行测试。

照着方案写一个程序并不难,难的是如何调试参数,使其在测试机台上跑通,从而顺利完成测试芯片。好在学校为他们专门购置了测试机台,让他们能够在一次次实践中验证之前的设想,从而对代码和图形文件进行修改。

本以为有了机器便能一帆风顺,但现实却给了这支队伍重重一拳。仅仅一个波形格式参数的设置,他们和两位老师就讨论了不下十次,更不要说具体的功能测试和静态参数测试了。

三人出了参加竞赛之外,还面临着联考压力,时间上更加紧迫。尽管有着机器的助力和老师的指导,在短短几天里写好、调通一个测试程序,远比他们想得艰难。

比赛当天,三人分工,远程操作机台,熟练运行程序,可是,代表失败的鲜红数字无情地告诉他们,测试远没有他们想象地那么顺利。所幸,之前失败的经验足以支撑他们在两个小时的时间里完成对程序的修改和调试,让他们顺利通过测试。

但通过测试并不代表测得高分,比赛结束后长出一口气的他们内心依然忐忑不安,直到陈海燕给他们带来喜讯——华南分赛区 “一等奖!”。

庆幸之余,他们更感到前路漫漫,重任在肩。因为下一站,是全国总决赛!

03

总决赛厚积薄发

全国总决赛的难度在分赛区决赛的基础上更上一层楼:现场三小时内完成对一款全新芯片的测试,竞争对手来自六个分赛区选拔的24个优秀赛队。

刚刚经历分赛区决赛的他们,深感自己与其他优秀队伍存在差距。在熟练程度和对芯片的了解上,非集成电路专业出身的他们确实还十分欠缺。此时距离前往南京参加总决赛还有20天,他们当即决定:自己购买芯片和手册,模拟决赛环境进行训练。

在邓让钰的建议下,他们陆续了解了几种74系列芯片的功能和参数特性,并特意挑选了一款全加器芯片和一款移位器芯片进行模拟测试。虽然结果不尽如人意,但两次训练极大地增强了他们的信心——已经参加了两次“总决赛”,自然不会再害怕第三次。

八月的南京比想象的要热,即使身处空调房,比赛中大家仍是大汗淋漓。决赛的芯片是一款74系列的计数器,难度在他们可接受范围之内。磕磕碰碰地通过测试,三个小时时间利用得所剩无几,走出赛场,大家顿感一身轻松。

站在领奖台上的那一刻,眼前浮现的是刚刚参赛时踌躇满志的三张笑脸——谁也没有想到,全国一等奖,原来他们也可以。

如今,他们三人已经来到信息通信学院开始了全新的大四学习生活。但这场历经半年的比赛中,每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瞬间,至今仍历历在目,组长董继钰说:“对于我们而言,比赛过程中经历的一切,远比所谓的‘国一’来得重要。这条从零到一的‘芯’路历程,才是我们真正宝贵的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