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新战位新跨越丨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周 远 闫晓强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8-07 03:02:02

联合作战参谋在这里锻造成长

■解放军报记者 周 远 特约记者 闫晓强

某部在进行协同训练的场景。 范江怀摄

清脆的电话铃声响了3次,才将电脑屏幕前杨飞龙的注意力“拉扯”过来。

“杨主任,我接到战区的调令了。”“这是你军旅生涯的新战位,也是新起点。工作中如遇到疑惑或有了新的思考,我们随时保持联系。”

对于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某教研系主任杨飞龙来讲,最近这样的电话不少。陆续有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毕业学员给他打来电话,他们中的很多人都通过了考核,从各军兵种选拔进入战区,担负联指机构作战值班等任务。

办公桌对面的书架上,摆放着多张毕业合影。最右边的一张合影里,就有刚才通话的学员。学员们对未来的自信憧憬、杨飞龙满脸自豪的笑容,都在合影中定格下来。

杨飞龙所在的教研系,承担着培养联合作战参谋的重要任务。如果用“桃李满天下”来形容教师,身为系主任的杨飞龙则是“学员遍战区”。

比起收获的喜悦,耕耘的过程更让杨飞龙感慨难忘。

仿佛在一夜之间,杨飞龙变了脾气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2017年。那时各战区联指机构工作开展、联合作战能力生成,都在急切期盼高素质的联合参谋人才。也是在这一年,国防大学联合作战学院让杨飞龙牵头组建全新教研系,尽快承担起培养联合作战岗位参谋人才的任务。

当某教研系主任的任命下达时,最先感受到变化的,是杨飞龙的爱人付红伟。她发现:杨飞龙以前经常在家吃饭,现在很少回家;以前脾气温和的他,仿佛一夜之间变了脾气,总是心事重重,动不动就发火。

付红伟想,丈夫工作上肯定遇到了很大的压力。

知杨飞龙者,莫如相濡以沫数十载的妻子。那时,作为某教研系首任系主任,杨飞龙遇到的是“冰火两重天”的局面:一边是各战区新成立后,对联合作战参谋人才的热切期盼,询问情况的电话接连不断;一边是联合作战参谋人才培养的相对滞后的现状,一切都要从零起步。

该系成立之初,杨飞龙一边收拢人员,一边收集资料。一天,他兴冲冲地来到教员办公室,询问联合培训教材资料收集情况,大家都直摇头。这个系前身教学单位虽然有着一定的联合教学和联合组训积淀,但相较职能任务的重大转变,他们连一本现成的统编教材都没有。

除了面临“教什么”的无米之忧,他们还面临“怎么教”的巧妇之困。

一纸命令让许多原本承担其他专业教学任务的教员,成了培养联合参谋人才的教员。面对全新的教学任务,无论是基本理论、想定作业,还是参谋技能、系统操作,他们都要摸索。

有着20多年教学经验的教授郭建平,面对全新的教学内容重新当起小学生。有一天晚上,他梦到自己上课——讲到一型主战歼轰机作战半径时,一名学员举手询问该机“挂载方案”“突防高度”,自己回答不上来,急得脸红。

郭建平“急”醒后,辗转反侧难以入眠:“‘人过三十不学艺’,我还能适应新岗位吗?”

面对一部分人的畏难心理,杨飞龙给大家做动员:“联合参谋人才培养,就像战场上一个攸关整个战局胜败的高地。没有专业的联合作战参谋,如何形成联合作战能力,谈何制胜未来战场?除了肩负起时代重任,我们别无选择!”

学员在“等米下锅”,不允许教员按部就班地先学习后上岗,边学边干成为现实选择。杨飞龙提出要“走出军种溪流,汇入联合海洋”,在全系开展学军种、学联合的大学习活动。

副教授张烨承担《海图识别与使用》课程教学。备课过程中他发现,学院关于海图的资料积累非常少。为了找资料,他到学员队找海军学员请教,通过电话向海军其他院校教授请教……

教授张英杰50多岁,经历过从兵种到合成、由作战到训练的多次转岗,但这次的转型让他感受最强烈。他承担的某专题教学任务,在全军没有相关研究成果。虽然他按期把成果融进了课堂教学,但张英杰坦言:“转型的过程有点难,需学的知识有点宽,奋斗的味道有点咸。”

杨飞龙列出这样一组数据:组建一年里,数十名教员拥有了联指机构跟训经历,全系人均授课量达数百课时,形成了数十门课程的全新教学体系,其中作战指挥类课程比重超过70%,实践课程比重近三分之二。

从一开始,这个系就不是孤军奋战

“我们的第一节课,是一位上将给我们上的。”在电话采访中,首期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的学员都提到了这一细节。

首期开班在即,要面对从全军选拔而来的新学员,大家紧张忐忑之时,军委机关领导带着专家指导组来了。他们不仅带来了某战区先行成果,还主动承担起了“开学第一课”的教学任务。

对于杨飞龙所在系而言,这样的超常规支持是全方位的、可持续的。

2018年初,教研室主任马强受领某教学任务后,犯了愁。因为较之以往,新专题教学任务不仅“联”的成分有质的提高,授课对象也从以往单一军种拓展为诸军兵种。如何打好“首战”?大家心里都没底。

当时,杨飞龙、马强给素未谋面的军委、战区几个业务局打了一通电话,表达了想去了解情况、搜集资料的想法,对方一口答应。全室人员分为几个调研组分赴各单位调研,每到一地,各单位都在规定范围内提供了教研室需要的相关资料。

调研归来,看着满满的收获,杨飞龙感慨良多:“如果说联合参谋人才培养是一场战斗,我们就是一线前沿,那么全军其他单位都是大后方。”

告别了单打独斗,杨飞龙在友邻单位的支持下,把联合作战人才培养带上了新轨道。

某主干课程是提高联合岗位任职能力的业务基础,教学内容多、时间跨度长、组教力量需求大。杨飞龙大胆探索“内聚外联”式联合育人教学新路子统合内外师资力量,组建了“4系、9室、36人”的专家教学团队,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记者在一次采访时,正好遇到一批学员的毕业考核,见到了这样一支联合考核组:他们中不仅有专家教授、各战区机关干部,还有军委机关领导。

一次毕业考核,考核组有必要这么兴师动众吗?看到记者惊讶的表情,杨飞龙说:“外界的关心关爱,对于学员来说,既有沉甸甸的压力,也是难得的实习机会。”

联合参谋人才这个班次,入学前、结业前都要通过由军委机关带队组织的选拔考试。不仅入学考核有淘汰,学员在校期间也实行全程考核、全程淘汰,大家不敢有丝毫松懈。同时,他们还要走出课堂走进战区,编入局室、进入席位进行全方位实践锻炼。

首期联合岗位资格培训班空军学员彭树,2018年通过嵌入值班席位,观摩联合值班、参与情况处置,熟悉了解战区情况。毕业被选拔到某战区后,彭兵适应很快,已经在自己的作战席位上担负日常值班任务。

学员们的成长让杨飞龙欣慰的同时,也增添了信心。“尽管这场人才培养之战困难重重,但我们有信心取胜!”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