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毕业前学长告诉你,这件“承上启下”的事儿有多重要

来源:国防科大 作者:方娇 宁凡明 王宗怡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7-17 10:49:54

又是一年毕业季

对科大学员来说

毕业论文是对自己学业的总结

也是未来带兵、科研生涯的开始

毕业论文究竟有多重要

就让走上战位的学长来告诉你们吧!

毕业论文:科研之路的“第一步”

杨克巍说:“论文是科研的第一步。而很多人的第一篇论文,就是自己的毕业论文。”作为国防科大系统工程学院的一名博士生导师,杨克巍认为,只有做好论文,才能打通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1999年。这一年,在钱学森创建的国内首个系统工程专业——原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系统工程与数学系,求学4年的杨克巍迎来了“毕业季”。面对教员给出的众多毕业论文选题,他选择了一个非本专业的选题——网络代理服务器方向。

跨专业做毕业设计,即使在现在也并不多见。同学们十分诧异,导师也不太看好,杨克巍却兴致盎然,“‘理工结合,落实到工’,这是钱老创建我们系时定下的人才培养目标。这个选题虽然对现在的我有难度,但它将成为我本科和研究生之间的桥梁。”

尽管已经做好了挑战自己的准备,杨克巍还是迎面撞到了“墙”上。当时,国内相关领域的研究还是一片空白。摆在他面前的,是从未接触过的新理论、新技术。5月初,杨克巍向导师提交了自己的论文初稿,导师的反馈让他陷入沉思。

“说是初稿,其实我就是把原理照搬过来,关于应用方向的设计和建模我几乎都没有涉及。”杨克巍做的毕业设计,与教研室所承担的某项重大课题有所关联,若无法得到实际应用,便只能是“纸上谈兵”。

为了确保毕业设计的实用性,在导师的支持和鼓励下,他不再对理论进行“精雕细琢”,而是开始抓住一切机会做实验。

那时系里条件有限。白天,杨克巍只能在中午别人下班的时候,跑到实验室“蹭网”做实验。为了节约时间,他经常顾不上吃饭,对每一个细节都反复验证,不停地试、不停地改,恨不能把一分钟当成两分钟用。晚上,他就跑回宿舍,把小马扎搬到衣柜前,打开衣柜面对“镶嵌”其中的台式电脑开始写论文,一会儿念着白天的数据参数,一会儿又趴下来写写画画……就这样,关于网络代理服务器实践应用的“窗户纸”被他一点点捅破。

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先后足足做了4次大的调整,杨克巍的毕业设计终于得到导师的肯定。

回顾当年完成毕业论文的历程,曾经的困难,如今看起来微不足道。杨克巍在科研中显露出来的拼劲、韧劲和导师倡导的“理论研究与应用需求相结合”的理念,却贯穿了他日后的科研生涯。

“只有在实际应用中才能检验出我们的论文做得好不好。”杨克巍说。如今,借助改革东风,他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科研成果正全面应用于战区联合作战体系和联合作战保障体系。寒来暑往,奔走在部队与校园之间的杨克巍,一如当初和毕业论文较真的少年。

毕业设计:基层任职的“磨刀石”

获得“优秀共产党员”2次、荣立二等功1次、获嘉奖3次,基地“一体化管理体系先进个人”“‘四有’新一代革命军人模范”“备战打仗先进个人”……

这是现任某发射测试站地面设备站副站长的张继,在毕业10年后,向母校递交的成绩单。“对于参加毕业分配的学员来讲,毕业设计本身是对军校学习成果的一次综合性检验。”张继说。

“刚开始从事毕业设计的时候,感觉很吃力。”那时的张继,开始翻起了书本、课件,向教员和学长积极请教,逐步开展起设计工作,随着毕设的深入,他把在科大学到的知识的又巩固了一遍回来,并且对自己越来越有自信心。最终,张继圆满完成了毕业论文。

“对于本科学员,毕业设计是军校生涯最大的一份作业。”张继将毕业设计当成是需要自己综合谋划思考、实现目标的宝贵机会,在过程中不断修正思路和想法,还锻炼了编程能力、提升了办公软件使用水平,对自身全面素质有了一个大的提升。

毕业就去基层一线技术岗位工作,张继是同批同专业学员中的少数。参加工作后,他的第一个岗位是低温加注系统指挥。经过毕业设计的淬炼洗礼,张继的专业知识给了他很大帮助:基地新建低温加注系统,他将液氢、液氧在管道中的流动看做典型的流体系统,通过两项流的分析计算,向上级提出了流量控制建议,并且通过合理控制安全流速确保了系统安全。他的建议得到了单位领导和专家们的肯定,为后续安全圆满完成多次加注指挥任务提供了保证。

在基层一线工作,没有那么多“高大上”,更多的是偏向实践操作,但张继并没有将自己变成“工具人”。在校学习期间,特别是撰写毕业论文培养了他良好的学术思维,张继善于从工作实践中关注细节、提取参数、积累数据,进一步用于分析研究,形成学术成果,提升工作水平,进而指导实践。“如果没有理论基础,工作就会停留在表面,在校期间基础打得牢不牢,直接影响到工作以后科研方面的建树,这是个人成长进步的关键一环。”

现在工作了这么多年,张继仍怀念在校期间那种学习的精力、时间和氛围,因为那是母校学员优势,为胜任岗位打下坚实基础的地方。

毕业论文:教学工作的终极试炼

“选我做指导老师,务必把工作做在前面,如果论文质量不行,即使是最后一天,也要推倒重来!”面对即将毕业的本科学员,刚一结束师生“双选”,电子对抗学院副教授王劲松就给了大家一个下马威。

王劲松是该院出了名的严师,“学员见了他都很害怕”。在他那里,论文因达不到质量要求被删得只剩标题乃是常事。

“能力是逼出来的,原先逼的是自己,现在逼的是学员。”王劲松笑着说。打磨毕业论文的苦,他可不是没尝过。

2004年,正在攻读指挥学博士的他,预见到海权维护将是新的热点和焦点,开展海上信息战相关研究极端必要。受益于学院交叉创新的氛围浓厚,他大胆提笔,耗时两年多,完成了博士论文。

尽管内容前瞻、观点独到,但在论文评审时,多数外请专家认为研究内容与所读专业不符,依据评分标准,普遍打分不高。论文在通过了盲审与一辩,却未能闯过二辩,两年的耕耘、十几万字的心血,瞬间付之东流。

“当时的心情糟糕到了极点,硬是咬着牙接受了结果”王劲松回忆道。痛定思痛后,他断然放弃了原稿,锚定学科专业领域,在三个月不到的时间内另起炉灶,完成了第二篇论文。面对往事,王劲松淡然一笑,自嘲自己是“全军唯一一个写了两篇博士论文的人”,而个中酸楚,恐怕只有他自己清楚。

敢为人先、百折不挠,这份勇气和坚韧,来自强烈的责任心,以及对国防事业深深的牵挂。多年以后,面对自己所教授的学生,王劲松敢较真、敢碰硬的胆魄依旧。

去年毕业季,一名学员始终找不到研究思路,在反复的指导和修改中苦苦煎熬,一天凌晨2点,“万念俱灰”的他发来一条信息:教员,实在对不起,我太笨了,准备放弃了。提起这段经历,王劲松至今仍感到后怕:“亏得当时已经睡下,要是夜里看到信息,肯定吓得不轻!”

令他惊喜的是,第二天一大早,学员按时提交了全文,文章内容翔实、思路清晰。“我的学员,都是好样的”王劲松自豪地说,“后来,我给他打电话,问他恨不恨教员呐?学员嘿嘿地笑,斩钉截铁地说‘不恨’!”

对于这样的学员,王劲松何其欣赏。在他的电脑里,列有一个“论文指导情况历年汇总”表格,几名在一天、一个下午、甚至一个晚上“绝地逢生”的学员被标注了大大的星号。在王劲松看来,对学员如此严苛,需要担负很大的责任,但今天把学员“逼上墙角”,明天他们就能在战场上生存。

如果说,第一篇论文的推翻,授之以王劲松从严执教的底气,那么,第二篇在短时间内写就的博士论文,则授以了他谋定而后动的智慧。

撰写第二篇论文时,时间已然所剩不多,但他并未匆忙下笔,而是先将论题逐一拆解,缜密分析。当时的他,抓住了一切时间,走路、乘车、做饭、买菜……无时无刻不在琢磨、思考,一番“彻悟”后,电子对抗作战指挥时效的现状、影响、对策、检验等内容,如行云流水般铺陈开来。

骐骥千里,非一日之功。貌似“速成”的论文,来自于无数个日日夜夜的思考和积淀。近来,即将毕业的学员徐伟鹏,正按照王劲松教授的要求,对论文中的一段总结性语言反复进行打磨,“王教员对我们要求十分严格,论文中的每一句话都必须经得起质疑,磕磕巴巴凑字数,绝对不行!”徐伟鹏认真地说。

作者 | 方娇 宁凡明 王宗怡

图片 | 杨克巍 屈丹妮 明森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