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教育共享”,这是国防科大送给大山孩子的“最好礼物”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薛波 龚仪 王微粒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7-10 08:47:40

右侧是堆积着一摞摞稻草的田野,左侧是穿行在崇山峻岭间的高架公路,扶贫工作组的汽车行驶在弯弯曲曲的乡间道路上。

一路颠簸,记者一行抵达了此行的目的地——湖南省株洲市炎陵中村民族学校。

这所毗邻井冈山革命根据地的乡村学校,覆盖了从幼儿园、小学到初中的所有年级。孩子们几乎没有到过外面的世界,但他们都知道“国防科技大学”的名字。每年,这所军校的“绿军装”都会来到这里。

下课铃声响起,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鸟一样,从教室里冲出来。安静的操场即刻沸腾起来,“绿军装们”被孩子们迅速包围。

傍晚,食堂一角。一双小脚,自在地拍打着暖气氤氲的盆面,水花四溅。

寄宿在校的一年级学生陈俊杰,一边泡着微微泛红的脚丫,一边端着饭盒大口吃着晚饭,好奇的眼神投向食堂的另一头。

在那里,一场由国防科技大学牵头举办的“城乡互联”合作共研活动正如火如荼。投影仪的光幕下,来自5所联盟中小学校的50多名老师正围绕“现代教育中的信息极简技术”相互交流。

一边是老师们认真严肃的教学研讨,一边是孩子们窃窃私语的休憩时光。正式与随意、踊跃与静谧、现在与未来,在这个群山环绕下的简陋食堂里,共同构成了一幅和谐的画面。

这样的画面,不仅呈现在炎陵。在过去的日子里,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再到贫困地区,一茬茬国防科技大学的师生们,利用自身教育优势,通过各种渠道,全力帮助着像中村民族学校这样的56所乡村学校。

一所军校与56所乡村学校的“教育共享”——

送给大山孩子们的“礼物”

■薛波 龚仪 解放军报特约记者 王微粒

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春晖行动”小组赴贵州省毕节市发乐小学开展教育扶贫。

拥挤的宿舍和辍学的孩子

再次来到炎陵中村民族学校,看着校园里发生的新变化,国防科技大学政治工作处干事郝增荣不由想起了多年前第一次到学校时的情景。

16个学生挤在一个10平方米大小的宿舍里,床上孩子们头挨着脚,挤成一团。每次查完寝,时任校长盘利民都要在宿舍前坐上半天,“心里难受,但又没有办法。”

在吉首矮寨镇民族完全小学,为了让孩子们中午能吃顿饱饭,校长田川精打细算,开设了2元钱的营养午餐,一年收费500块。让他没想到的是,有的孩子拿着缴费通知单回家后,就再也没回过学校。

家访时,他才知道,家长觉得经济压力太大,宁愿让孩子上山打柴,也不让再去学校了。家长们说:“捞不到钱,还得往外赔钱,亏本买卖,不干不干。”

除了拥挤的宿舍和辍学的孩子,最让扶贫官兵揪心的,还是孩子们身上那种封闭胆怯的状态。

“这里的孩子们不管课上课下,话都不多,大部分都怯生生的。一见到陌生人,就躲在老师身后,你一看向他,孩子立马低下头,就像犯了什么错一样。”

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治本之策。本该释放天性的年纪却背负了太多负担,孩子们脸上消失的笑容,让到访的工作组觉得应该为孩子们做点什么。从那以后,国防科技大学这群“绿军装”年年都来,来一次就给学校带来一次变化。

有这样一组数据:近年来,国防科技大学累计资助贫困学生3300余人次、发放助学金130万多元,投入专项资金帮助改善办学条件,足迹遍布湖南平江、炎陵,贵州毕节、金盘,湖北咸宁,陕西子长等16个地区……

数据背后,是各地校园里出现的显著变化。“宿舍楼建起来了,教室的多媒体更新了,操场的红色文化灯箱亮起来了……”这样的变化,当地每一位老师和学生都亲身经历并见证。

还有一些变化,更让人欣喜。

一直以来,中村民族学校在全县20所学校里,不管是小学还是初中总是排在后3名。到了去年年底,现任校长刘显文的腰杆突然挺了起来。学校初中部成绩进了全县前6名,小学部进了全县前4名。

“这一切多亏了国防科技大学特色的帮扶模式。”刘显文说。

从“跟着走”到“一起走”

国防科技大学的教育帮扶模式,其实就是构建“城乡互联”合作共研机制,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

“这其实是一个从‘跟着走’到‘一起走’的故事。”在炎陵中村焕然一新的塑胶操场上,盘腿就地而坐的刘显文,回忆起第一次去往国防科技大学的情景。

2018年,湖南省一项关于传统文化的校长高级研修班在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举办。“这项活动能惠及我们的子弟学校,是否也能让帮扶学校同步参与进来,共享教育资源呢?”获悉消息后,国防科技大学帮扶工作组第一时间想到了几所贫困帮扶学校,邀请4所学校的校长和部分教师骨干一同参加。

“包吃包住,包车接送,一切费用大学全包。”中村民族学校的刘显文说,“老师们回来后,感动很深、触动很大。”

课堂上,附属小学的老师请一位学生上台展示作业。那名学生害羞得低着头不肯上去,老师把他的作业用手机拍下来,投放到教室的大屏幕上。

在同学们鼓励下,那名学生的头越抬越高。这一幕,让跟课的中村民族学校老师桑文峰感触很深:“要是我们遇到这种情况,可能会算了,没想到,这里的老师这么用心,不放弃每一名学生。”

随着国防科技大学“城乡互联”合作共研一项项常态化帮扶机制的开展,这种触动愈发强烈,带来的改变也愈发明显。有了平台后,之前一直“跟着走”的乡村教师们,慢慢开始试着和城里的老师“一起走”。

在永丰街道第三完全小学老师徐芸的微信里,置顶的群名叫“人人为师”。这是一个由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申报的国家社科重大项目实验学校课题。来自“八一爱民学校”新店坪镇小学、中村民族学校、龙渣学校、永丰街道第三完全小学等多所帮扶学校的79名老师,加入课题研究团队,在群里按时“打卡”,提交研究成果。

自从加入合作共研之后,徐芸感觉自己像换了一个人似的,“一方面有了能力危机感,一方面又有了更多的追求”。

如同一次自我革命,乡村学校的老师在从“跟着走”到“一起走”的转变中,实现了思维理念、方法手段以及能力素质等方面的飞跃。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老师身上,也在学生们身上渐渐凸显。

第一次看到“小讲师”全国网络直播课程时,炎陵龙渣学校小学生盘湘钰回家告诉妈妈:“视频里的小讲师跟我一样大,她都可以给同学上课,而我连举手都不敢。我想我应该要勇敢一点。”

时隔半年,这个性格内向的瑶族小姑娘,也走上了网络直播的讲台。她落落大方地告诉小朋友们如何对乡村垃圾进行分类。

直播屏幕的另一头,来自北京、江苏、湖南、贵州等十多个省市的20多所学校1000多名师生正实时收看。

扶贫不是简单的捐钱捐物,更在于在心灵上的深耕细作、点滴影响。“研究有课题,展示有平台,日常有制度,我们要探索一种低成本、大规模、可持续、可复制的教育帮扶模式。”在炎陵中村民族学校的教室里,国防科技大学领导说。

学员给孩子们上手工剪纸课。

播下一颗希望的种子

屏幕两端,联起了教育的两个世界。

屏幕的一端,国防科技大学空天科学学院教授罗亚中站在国旗下,为小学生们讲述在国际赛场夺冠的经历。

屏幕的另一端,在炎陵中村民族学校、双峰永丰街道三完小等多所偏远乡村学校的多媒体教室里,孩子们聚精会神地聆听着他的授课。

2019年9月30日,在“人人为师”直播间里,一场名为“父辈的旗帜——爸爸大讲堂”的特殊直播正在进行。

从“导弹的奥秘”到“智能机器人”,从“银河超级计算机诞生记”到“北斗领航梦想”……国防科技大学的“硬核叔叔们”走上讲台,或用动画、或用图文、或用视频,以专业知识和亲身经历为各地的孩子们上了难忘的一课。

这一课,给孩子们不仅带去了知识,更带去了人生的梦想。

这样的课堂上,不仅有“硬核叔叔们”的身影,还有“硬核爷爷奶奶们”的身影。

在岳阳市平江县观音阁小学,国防科技大学一群平均年龄超过80岁的退休专家教授们,亲手把装着科普器材的12个箱子从省城运到山村,在狭小的讲台上做起实验。

这些曾经在罗布泊参加过核试验、见证过中国巨型计算机诞生的科学家们,用科普实验为孩子们带去知识,更用光辉的岁月照亮了孩子们的心灵。

这是国防科大专家教授们的故事,也是这所学校所有官兵的故事。从将军到学员,从专家教授到参谋干事,从干部职工到家属子弟,越来越多的国防科大人以知识的雨露滋润孩子们的心田。

“姐姐,我一到考试就压力大,你能帮帮我吗”“我课文填空有些吃亏,您可以帮帮我吗”……刚收到这封信时,国防科技大学研究生学员张欣苗鼻子一酸。一页页信纸上,一句句“您能帮帮我吗”,让她突然意识到,自己收到的不仅仅是求助信,更是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

这样的信件,国防科技大学的学员们每年都会收到许多。“绿是军装的一角,绿是种下的希望。你们站在孩子们面前,本身就是一个榜样。”研究生院四大队政委于洪涛对去往汨罗屈子学校的研究生学员这样动员。他们给帮扶活动取了一个诗意的名字——绿树。

的确,一所军校,能为山区的孩子们带去什么?或许带去的,就是一颗颗等待萌芽的梦想种子。

平江助学持续17年,春晖行动开展9年,炎陵帮扶延续8年,扶助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贫困生“千人工程”接续6年,绿树行动也已经是第5个年头……在一茬茬师生的爱心接力下,这颗梦想的种子早已破土而出,正在茁壮成长。

学员在发乐小学举行升国旗仪式。

来自大山的“回声”

炎陵,中村,八担坵。

1928年,在田界边的小黑板前,毛泽东为战士们上了一个星期的政治课。人民军队在这里第一次接受了系统的思想政治教育。

85年后,国防科技大学组织所属党委、党支部书记们来到这里,在田界对面的中村民族学校食堂临时改成的教室里,同样上了一堂关于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

如果说教育帮扶,是国防科技大学这所军校为大山送去的礼物。那么,来自大山的“回声”同样让人动容。

这回声中,有一种信念。在平江起义的发生地,该校文理学院的一茬茬学员来到这里,寻访革命的初心,重温使命的力量。硕士毕业时,国防科技大学学员谢翔云在赴边志愿书中写道:“在大学的7年时间,我是和平江的孩子们一起长大的,是和老区的乡亲们一起前进的。我要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服务人民,保家卫国!”

这回声中,有一种力量。第一次组织城乡共研线下活动时,来自国防科技大学及其附属小学的10多位老师,刚到炎陵第一天就一直忙到深夜,没有一个人叫苦叫累。国防科技大学附属小学校长易宇说:“一想到孩子们渴求的眼神,大家都干劲十足。”

这回声中,更有一种感动。在一次组织帮扶学校的师生参观“天河”机房后,国防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某研究所行政助理韩雪与其中一个孩子结成了帮扶对子。从那以后,那个孩子每天都会给她发来问候信息。“我们为孩子做的其实并不多,但孩子给我们的回馈,真的很让人感动。”

在贵州毕节大屯乡发乐小学,伴随着雄壮的义勇军进行曲,一面国旗冉冉升起。升旗仪式结束后,孩子们望着气象海洋学院的哥哥姐姐们高喊着:“长大后,我也要当军人,也要考国防科技大学!”

6月15日,芒种刚过不久,正是育苗好时节,国防科技大学扶贫工作组再次前往大山深处。在那片希望的田野上,那些让国防科技大学官兵们挂心的“小苗”们,正在努力拔节生长。

扫描二维码,为您讲述国防科技大学气象海洋学院“春晖行动”的故事。

(图片由作者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