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吴集:在“跨界”中求胜道

来源:国防科大 作者:肖云舰 曾杰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7-08 14:44:53

他曾是数学学士,管理学硕士,计算机专业博士。留校工作,他再次“跨界”到全新的战略研究领域。

从工程技术类研究的“实验室”,到战略研究的“办公室”,他用汗水和行动跨越“门槛”,这一“跨”,就是12年。他就是前沿交叉学科学院国防科技战略研究智库科技室主任、副研究员吴集。

春华秋实,硕果满枝。吴集在国防科技政策和发展战略研究领域默默耕耘,先后荣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装备理论优秀成果一等奖2项,战略研究成果多次获国家和军队领导人批示,也是全军军事理论卓越青年基金获得者……

“步履蹒跚”起步

2006年,吴集从计算机学院以优秀毕业生成绩完成博士学业。此时,一所知名军队院校领导向他抛来“橄榄枝”:“来我们学校当老师,将来交个实验室给你管!”

考虑再三,吴集还是选择留在朝夕相伴的科大校园。然而,“抢人风波”并未结束。当时,学校科研部刚成立国防科技发展战略研究单位,急需交叉学科背景人才,另一面学校其它单位也想要他去当老师。

在熟悉领域工作固然“轻车熟路”,但在全新的战略研究领域工作,将会对未来军队建设发展更好,更能实现自己的抱负。于是,他选择“跨界”,成为学校战略研究领域的“先行者”之一。

“‘写代码’与‘写报告’,完全是‘两码事’!”吴集说,由单一具体技术的课题研究,变成服务宏观决策和实际管理的理论研究,更高的要求,更广的研究范围,一开始让他感到所学“完全发挥不出来!”

第一次承担学校科技委论文的任务让吴集至今记忆犹新。起初,他仍沿用撰写学术论文的“套路”,查数据、作分析、画图表,历经数月精心创作的论文,本以为能得到表扬,没想到领导看后,毫不客气指出:“战略研究报告不是学术论文,这篇稿子并没有实用价值!”

被领导泼了“冷水”,吴集内心落差很大:以前是专业技术骨干,现在竟然“一无是处”!调整心态后,吴集重整行装,挨个实验室跑数据、搞调研、做研究,论文大修4、5遍后,最终定稿。

类似“步履蹒跚”的经历,让吴集更加深刻认识到:战略研究是出思想、出方案、出政策,规划军队和学校未来发展道路的工作,丝毫马虎不得!

任务锤炼中“扎稳脚跟”

如何在新领域“扎稳脚跟”?吴集的答案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

2009年,总部下达学校重大战略研究任务,其中涵盖数十个科技领域和科研方向,这也是学校首次承担如此高规格的战略研究任务。

任务当前,领导“点将”:“吴集,你来担任总体组秘书!”担任此职务,相当于一人分饰“三角”:既是项目管理者,又是课题研究者和沟通协同者。

在工作协同方面,他创新建立信息推送机制,牵引各部门推进任务研究;建立资料共享机制,及时分享重要资料成果……如此一来,20多个子课题的任务高效推进。

在课题研究方面,吴集交叉学科背景的优势慢慢发挥出来。之前做战略研究,采用定性分析方法,这一次,吴集尝试采用“定性+定量”的方法来做研究。

多名专家集智攻关,在定性研究基础上,首先“吃透”总任务要求和研究方向,然后吴集创新采取“数学建模”方式加“系统工程”思维,把任务中很多关键指标用量化的数据,对战斗力的“贡献率”算了出来。

“这个方法好!”参与任务的专家不禁“眼前一亮”,此法意味着,某项技术发展和相关建设的“优先度”在报告中一目了然,显然实践性和可靠性更高。

历时两年,任务竣工。报告呈到总部,获得高度评价,充分展示了学校国防科技综合实力。之后,学校相关力量和团队在国防科技发展战略领域由以前的小课题参与单位变成战略研究总体单位。

“阔步”强军新征程

强军征程,步履匆匆。

“战略研究,要超越地平线看到别人没看到的,着眼于‘后天’想到别人没想到的!”吴集这样要求自己。2013年一天,吴集追踪到一项前沿网络技术,能策动群体性事件,对我国安全稳定造成重大威胁,他随即投入研究,不到两周时间,一份关于网络安全的专家意见上报总部,管理部门立即采纳并出台相关网络安全监管措施,为网络安全撑起“保护伞”……

深夜,前沿交叉学科学院机关办公楼,有一盏灯还在亮着,吴集还在为“十四五”相关规划做“冲刺”。

走出办公室,远方天空已现“鱼肚白”,独自漫步在林荫道上,微风吹着树叶沙沙作响,昏黄的路灯把路照得明亮,走在这条道上,吴集脚步坚定,内心踏实。

吴集已习惯了这样的加班。2018年,学校正处于改革调整期,作为研究室领导他一手抓转隶移交工作,另一手抓课题研究,全年休假仅两周,协助完成多份关系学校长远建设发展的重要文件。

寒来暑往,步履铿锵。走过十二五、十三五,吴集“阔步”在十四五规划的新征程上,先后参与完成重大战略研究任务20余次,撰写上报各类咨询报告30多篇,一份份“科大方案”,助力我国国防科技由“跟跑”向“并跑”“领跑”的发展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