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未来战士”什么样?一起来看看!

来源:陆工大 作者:云利孝、陈建扬、林鑫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6-11 10:02:46

文字:云利孝、陈建扬、林鑫

图片:周明煜、白婉茹、徐澳、焦杨

S形前进、跨越“山丘”、变换道路迂回前进……初夏时节,温暖的阳光洒在地上,一款造型独特的机器人在复杂的地面上飞速前进。突然,前方出现“山沟河涧”,机器人立即变换形态,露出“双翅”,利用螺旋桨升空,巧妙避开障碍,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操作手赵泽鹏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这款机器人名叫“前哨”,是陆军工程大学“烽火”机器人科技创新俱乐部的“大明星”。经过一个特殊的“超长假期”,俱乐部成员赵泽鹏最期待的就是再次“驾驶”他的“前哨”。

俱乐部里,“前哨”的旁边,陈列着各种造型的机器人。俱乐部负责人贾永兴教授介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器人在战场上应用越来越广泛,因而被人们称作“未来战士”。多年来,贾永兴带领俱乐部成员积极探寻机器人奥秘,多次走出校园与全国各大高校的精英学子同台较量、斩金夺银,一个个机器人成为了他们亲密的战友,而俱乐部也早已成为了所有成员“思想的乐园、实践的殿堂”。

“品尝拼搏的味道,享受创新的快乐”

“俱乐部是我们共同的家园,也是我们创新创造的舞台。”见到笔者时,赵泽鹏讲述了他加入俱乐部时的情景。

那是在2018年6月的一个午后,“烽火”机器人俱乐部招新宣讲会如期举行。大屏上,一页页幻灯片介绍着俱乐部的基本信息,视频回放着机器人参赛的精彩场景,台上体操机器人身手矫健、动作炫酷,“大开眼界”的赵泽鹏在报名表上郑重写下了自己的名字。

招新会结束几天后,赵泽鹏欣喜地收到了去选拔面试的通知。选拔的第一关是电路、C语言等课程相关知识,凭借过硬的基本功,赵泽鹏成功通过了第一关选拔。

“你加入俱乐部最大的期望是什么?”“你认为机器人在未来战场上会有哪些应用?”……进入第二轮面试,面对专业教员“连珠带炮”的提问,赵泽鹏绞尽脑汁总算通过了面试。

在之后的培训和验收考核中,赵泽鹏一路“过关斩将”,成功加入了俱乐部。

和赵泽鹏一样,不少学员都有着类似的经历,每个加入俱乐部的人几乎都是用尽了九牛二虎之力。而这一切在俱乐部指导教员贾永兴看来,既是一次考验,也是一次淬炼。

“我们创建这个俱乐部,目的就是培养学员的创新思维,只有真正热爱创新、敢于创新、勤于创新,才能经受住考验,最终加入到我们的队伍。”贾永兴介绍,俱乐部的创建还得从7年前说起。

如何提高学员动手实践能力?如何锻炼信息时代青年军官的创新思维能力?2013年,在一次教学研讨会上,这个问题被多次提及。

“我愿试一试!”会后,贾永兴主动请缨,提出创办机器人科技创新俱乐部,为学员提供一个科技创新平台。

招新面试、遴选集训、设计方案……经过几个月的不懈努力,一个50余人组成的俱乐部终于创建了起来。为传承该院特有的文化精神,俱乐部被命名为“烽火”。

万事开头难!起初,没有合适的俱乐部地点,贾永兴和俱乐部成员一起在简陋的办公室画过无数张设计图,在大礼堂前厅通宵调试过千百遍机器人,小小的学员宿舍活动室有时也被当作模拟赛场……

学员们的热情和投入,贾永兴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在贾永兴看来,每个机器人零部件都倾注了学员们的大量心血和汗水,经过图纸设计、硬件搭建、程序调试,一个个性能优异的机器人就是在这种环境下从学员的手中诞生。

“为了相同的梦想,我们相聚在一起。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战友,我们一起品尝拼搏的味道,一起享受创新的快乐。”赵泽鹏感慨地说道。和赵泽鹏一样,俱乐部成员都将这里当成了探寻“未来战士”奥秘的乐园。

“我们就是奔着冠军来的!”

进入该校通信工程大楼,穿过“烽火”主题文化长廊,拾阶而上就到了“烽火”机器人科技创新俱乐部。走进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面荣誉墙。俱乐部桌子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机器人,学员们正在专心致志地研究着机器人零部件。

“满墙的奖杯和证书,既是压力也是动力。”俱乐部学员主任焦杨介绍说,对俱乐部成员而言,“冠军梦”既是一种情怀,更是融入每名成员内心深处的精神烙印。

2019年10月26日,中国高校智能机器人创意大赛拉开帷幕。焦杨团队参赛的动作投影机器人“刀锋”在预赛阶段表现优异,一路过关斩将,成功闯进决赛。

但天有不测风云,被寄予厚望的“刀锋”由于前几次的激烈对抗,突然出现硬件故障,虽然能够完成比赛,但是没有十足的夺冠把握。此时距离最后的较量仅剩不到两个小时……

摆在队员们面前仅有两个选择:一是直接出战,前三名胜算很大;二是为了夺冠,重新拆装机器人,更换器件,但是在规定时间内可能无法完成,若不能在赛前完成拆装,将无法参赛。

“拆!战场无亚军,我们就是奔着冠军来的!”参赛小组毅然决定。时间慢慢流逝着,在现场比赛的压力下,队员们神情凝重,后背被汗水浸湿,小臂上青筋浮起,但手上的工具却没有停下。最终,顶着巨大的压力,在上场前完成了硬件更换和机器人复原。

“陆军工程大学‘刀锋’参赛队准备!”随着裁判一声令下,就像无数次的训练中那样,焦杨熟练地操作着“刀锋”,冲进赛场,挥拳踢腿、下蹲闪躲、左右试探,动作强劲有力,毫不拖泥带水。双方的每一次出手都小心翼翼,时刻防范着对方的攻击。凭借最后阶段的一次有效击打,“刀锋”拿下关键一分,夺得全国冠军。

然而,成绩的背后却是俱乐部成员们数不尽的汗水和付出。

焦杨介绍,军校生活节奏紧张,每天高强度的学习训练后才是学员们的“robot time”。而国庆、元旦等节假日,就成了俱乐部成员集中培训备赛的“黄金时段”。

皓月当空、夜深人静……备赛的那段日子,焦杨一点都没有欣赏校园美景的“闲情逸致”,那时的他正焦虑万分。

从课本上寻找电路原理,在网上搜集分流器电路图,利用仿真软件设计结构,拿起电烙铁一点一滴的焊接,一次次失败,又一次次完善。当假期即将结束的时候,他的机器人已经能健步如飞了。

“那个国庆假期,是我过得最充实而又有意义的一个假期。”对于那段备赛的日子,焦杨至今难忘。

在焦杨看来,那荣誉墙上的一座座奖杯,展示柜里一个个“退役”的机器人,都见证了一届届学员为追求冠军所付出的努力,“冠军”已经悄然成为俱乐部闪亮的标签。

“播下创新的种子,收获了成长的喜悦!”

“请获得大学精英奖的同志上台领奖!”2019年7月,陆军工程大学“奋斗青春·逐梦强军”主题毕业典礼隆重举行。俱乐部成员李益帆登上领奖台,接过了象征该校生长干部学员最高荣誉“精英奖”奖杯。台下响起了阵阵热烈的掌声。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李益帆刚刚入学的时候却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书呆子”。有一次,专业课进行分组实验时,教员考虑到李益帆学习成绩好,专门“重用”他为实验组小组长。但实验展开后,李益帆却处处碰壁,虽然知识点记了很多,但动手操作起来却摸不着头脑,最后因为完成电路设计速度慢且作品质量不佳,差点垫了底,那次经历让李益帆深受触动。

“未来我们是要带兵打仗的,不能光装一肚子墨水却倒不出来,不会活学活用动手实践再多的知识也是徒劳!”李益帆感慨道。在教员的鼓励下,李益帆主动加入了机器人科技创新俱乐部。

设计图纸、改造零部件、调试程序……加入俱乐部的李益帆像一束火,慢慢地被点燃了起来。他开始喜欢泡在俱乐部,和队友们一起攻克机器人设计中的一个又一个难题,队友们也都越来越喜欢和这个性格日渐开朗、点子越来越多的“小能手”合作。

2018年,在一次全国性比赛中,李益帆顶住机器人临时发生故障有可能无法参赛的压力,从机器人脚底的摩擦力检验、传感器灵敏度验证,再到舵机的逐个调试,最后对整个巡线的编排,成功排除了故障。参赛的两个机器人包揽该赛事仿人竞速项目组冠亚军。

让创新成为一颗火种,让优秀称为一种习惯。翻开李益帆的成长履历,从一个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小白”,到素质全面的“大咖”,李益帆一路成长一路收获。连续4年被评为优秀学员,2次被评为大学“学训尖兵”,荣立个人三等功1次。

“成长不仅仅是知识的丰富、技能的增长,更重要的是人格的完善,素质的整体提升。”指导教员许凤慧说,俱乐部不仅注重学员创新思维的培养,也强调对学员精神品质的塑造。

俱乐部学员骨干高迟逾贤,毕业后被分配至火箭军某部任职。面对全新的岗位和专业,高迟逾贤发扬参加俱乐部时锤炼出的顽强拼搏精神,开始了一场新的“突击”。半年不到的时间,高迟逾贤已然成为了身边战友眼中的“问不倒”。

2019年,因表现优异,高迟逾贤被连队推荐参加火箭军某大型参谋比武。备战的最后阶段,他咬紧牙关,白天操作实装10余个小时,晚上加班加点复习理论知识,废寝忘食地做着最后的冲刺!

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高迟逾贤在100多名参赛选手中脱颖而出,凭借缜密的逻辑思维、熟练的实装操作,夺取了某型导弹项目组冠军。

“我们在这里播下创新的种子,也收获了成长的喜悦!”高迟逾贤说,对俱乐部的成员而言,成长总是悄悄地来,待人们发现,它早已陪伴多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