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来源:印象空工大 作者:靳 帅 李万越 责任编辑:张思远
2020-06-11 09:42:24

经历了军校四年的磨砺,他们的脸上褪去了新训时的懵懂。国庆阅兵、高原驻训、比武竞赛、学习训练......那些难忘的峥嵘岁月,像一颗颗红色的种子在他们的心中默默扎下了根。

临近毕业之际,面对眼前无数个选择,他们秉承自己的信念,交出了自己的“答卷”。让我们一起走进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一大队“赴边”学员的内心世界。

阅兵精神点亮强军梦想

吕青龙:中共预备党员,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专业学员。2019年作为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联合军乐团成员,光荣接受党和人民的检阅并获嘉奖。

“阅兵场上,轰鸣的发动机和铿锵的步伐声,敲打着我的心,既充满了感动也体会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我们的国家如此强大是因为有强大的军队做后盾,而我也应该成为他们中的一员,守护这美好盛世。 ”

在军校的四年里,吕青龙经历了许多。每一件事,都让他更加坚定自己的信念,更加热爱自己的职业。其中最让他感触深刻的,便是2019年作为联合军乐团的一员参加国庆70周年阅兵。

阅兵的经历让他知道,这是属于中国青年人的时代,这是“后浪”奔涌的时代。联合军乐团成立的那天,在瓢泼大雨中面向国旗庄严宣誓那一刻,让他刻骨铭心。

当他在受阅方阵前演奏出一个又一个震撼的音符时,他明白:千千万万的军人就是那一个个音符,每个音符都有它的价值,每名军人都是熊熊烈火中的一份热、一份光。

如今,面对心中的信仰,他知道,“赴边志愿书”就是最好的证明。

雷锋精神彰显时代光芒

王景生: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专业学员,外公曾在雷锋生前所在部队服役,深受外公影响志愿投身边疆。

“我年纪尚小的时候,生活在外公家,一直被外公年轻时当兵的生活所深深吸引。外公经常给我讲他在雷锋团的故事,‘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奉献精神在我心中扎下了根。临近毕业,我选择‘赴边’。我不奉献,谁来奉献?”

1962年,王景生外公入伍的当月,雷锋光荣牺牲。“人性何以如此无私”的思考,贯穿了外公军旅生涯的始终,并深深影响了他的一生。王景生就是从外公口中,听着雷锋和外公的故事长大的。

成年后的王景生认为,男人的一生有两种经历不可或缺,一是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二是参军入伍报效祖国。当收到军校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他终于如愿以偿。

在四年军校生活里,王景生始终没忘记自己来到军校的初心,报效祖国的热血一直流淌在他的身体里。新学期刚开始,王景生第一时间向学员队党支部递交申请,志愿“到基层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他写道:“奉献是军人的名片,也是我的名片。”

高原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盖洋: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导航工程专业学员。

“高原驻训是他们共同的经历,也成为他们毅然选择建功边疆的精神源头。”

周凯凯:中共预备党员,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员。

“没有攀过陡峭的悬崖,就不会体会到一览众山小的恢弘气概;没有到过遥远的边陲,就不会感受到祖国边疆的异域风情;没有经历过戍边的军旅,就不会领略到边塞官兵的热血与豪迈。经过了高原驻训的洗礼,我们更懂得戍边英雄的责任和担当。我们义无反顾,奔赴祖国边疆。”

去年8月,信息与导航学院组织遴选赴藏驻训学员,大家接到通知后争先恐后报名参加。周凯凯和盖洋两人凭借着优异的体能成绩和过硬的综合素质,在一众“强敌”中脱颖而出,跟随部队遂行通信保障任务。

一路上,经过四次倒车转站,途经八个省份,海拔不断升高,空气逐渐稀薄,学员们陆续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应,头痛、恶心、呼吸困难,晚上还出现了严重的失眠现象。然而到了驻训地大家才意识到,高原的挑战才刚刚开始。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高原,仅仅是快走两步就会气喘吁吁。每天训练结束后,他们筋疲力尽地回到宿舍,却因为高原反应而无法入眠,在床上辗转反侧的他们难免对坚持下去的信心有些动摇。

一次训练结束后,两人向身边的老班长诉说了自己的顾虑。班长笑着对他们说,“我没有太大的理想抱负,就是想踏踏实实为国家做些事,真真正正做好军人该做的事。”周凯凯被老班长朴素的话语震住了,那甘于奉献的情怀,不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吗?回学校的路上,两人相约半年后回到边疆,投身国防,奉献青春。

戍边精神赓续红色基因

孙博: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电子对抗指挥与工程专业学员,大学四年品学兼优,以专业前三名的成绩毅然放弃大城市,志愿到边疆部队建功立业。

“中学时代的我,在父母和亲戚眼中像是一个文弱的“书生”,但是一介“书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参军报国的梦想。当我递交“赴边志愿书”后,有人问我“你的成绩一直很好,明明可以有更多选择的空间,为什么还是选择了‘赴边’”?我是一名军人,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中国军人。”

人们常说:优秀始于平时,成功不是偶然。军校的四年,总能在课堂上、学习室、图书馆看到他一丝不苟刻苦钻研的身影。在大家的心目中,他总是最认真的那一个,他总是最踏实的那一个。期末考试前,在大家苦于复习备考的重要关头,总能看见他一遍又一遍为大家答疑解难的身影,在大家心中他是最会的那一个。

在一次政治教育课上,大家观看了一则军事纪实节目——《云中哨所詹娘舍》。节目中的边防军人长年驻守在海拔4655米的喜马拉雅山上,物资靠背,用水靠天,哨所四周悬崖峭壁,独兀山尖、云遮雾绕,条件十分恶劣。大家都为哨所官兵身处艰难困苦而动容,而让他动容的则是哨所官兵们面向国旗庄严宣誓时那坚定的眼神。

经历了军校四年的磨砺,他的身上早已不见那文弱的书生气,当他望向你时,你会看见一名戍边军人炯炯有神的目光。

奉献精神强化使命担当

魏鑫:中共预备党员,空军工程大学信息与导航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学员,多次担任学员队模拟骨干,学习工作处处带头身先垂范。

“军校四年期间,我担任了两年的学员队骨干。在工作和生活中我深刻体会到:当组织安排任务和战友需要的时候,身为骨干就要站在排头,身为一名党员更要率先垂范。

我已做好了吃苦和经受严峻考验的准备,只有把个人理想和祖国的需要紧紧连在一起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虽然工作环境变了,但是我身体里的红色血脉依然滚烫,去了边疆去了基层,我更要保持渴望磨砺,勇站排头的姿态,绽放人生的光彩。”

虽然离毕业还有一段时间,信院学员魏鑫早就有了自己的想法:一开学他就向队党支部表达了自己“赴边”的意愿。他在日记中这样写道:是时候再次站出来了!干工作时我毫不犹豫,说干就干,但是这次和以往不同,正是自己党员的身份,也是这几年的骨干经历给了我站出来的勇气。

他在军校第二年就担任了班长,之后陆续担任了模拟连连长和副队长等职务。在生活中,他始终以一颗真心面对身边的战友。工作中,他严格要求自己,无论是学习还是参加各项活动,处处抢占排头,事事身先士卒。为了学员队的工作顺利开展,同班战友经常能看到他工作到深夜的背影。

“砺剑杯”比武竞赛中他扛起信院大旗,西安中学外训期间,他在带训教官中树起了榜样。四年的磨砺,他褪去了青春的稚嫩与张扬,收起过往的荣誉,“赴边”的信念愈发坚定。

时光飞逝不变的是忠诚信仰,岁月如梭坚定了心中的方向。

来到军校,他们聚如一团火,生活的点滴让他们明白军人使命的含义。

毕业前夕,他们又如漫天繁星,撒向祖国边疆,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默默闪光。

毕业快乐

军校生活的句号,是强军征途的开始。

这些军校学子响应着党组织的号召,

带着光荣使命,重整行囊即将出发,

到基层去,

到边疆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在平凡中实现价值,

在军营里建功立业,

在祖国边疆奉献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