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直到我进入军校,穿上军装,才理解了英雄父亲的不易

来源:解放军报 作者:徐泽林 何 勇 责任编辑:姬彩红
2020-09-22 15:33:53

走近英雄父亲

■徐泽林口述 何 勇整理

“老子英雄儿好汉”“虎父无犬子”……成长路上,周围总是存在着这样的声音,让我很苦恼。

大一开学第一课,学院政委给我们新生进行辅导授课,当讲到父亲的英雄事迹时,他突然发问:“谁是徐洪刚的儿子?”当时,我不知所措。我不想当着这么多人承认,也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有个英雄老爸。但我知道,自己没有理由“搞特殊”,便不得不站起来,半举着手小声地答了声“到”。政委反复环顾讲堂,才看到了我。

谁知,这小声的回答让我被身后的新训班长当场呵责:“大点声!站直了!”中午开饭前,我又被安排在队列前指挥唱军歌……

“那年,你爸探完家,乘坐长途公共汽车返回部队。路上遇到4名歹徒抢劫,他挺身而出制止。歹徒们把他团团围住,轮番用匕首向他身上猛刺。他身中14刀后,忍着剧痛跳下车,用尽力气去追歹徒。4名歹徒后来全部被抓获归案,他历经三次大手术才活下来……”父亲自己从来没有向我提过当年见义勇为的事情。他的英雄事迹是外公告诉我的。那时候,我年纪小,听着外公的讲述,既害怕,又敬佩。

记忆中,父亲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我几乎没有体验过他闲下来在家是什么样子。部队驻地离家较远,他常常一出门就是几个月不回。我上小学的时候,甚至不能和父亲顺畅地沟通,因为他说着一口云南方言,而我在河北承德长大,会把他的“我要白糖”理解为“我背疼”……凡此种种,导致我对父亲既陌生又抵触。

对于父亲在我成长中的缺席,我曾经很多次向母亲抱怨过。直到我进入军校,穿上军装,我才慢慢理解军人的不易、父亲的不易。随着和父亲的交流增多,我与父亲的感情才慢慢有所好转。

2018年9月,父亲决定赴边时,母亲心里十分不好受。她既忧心父亲受过刀伤的身体能否适应高原气候,又顾虑即将面临的更长时间的分居。但母亲最了解父亲的脾气。她知道,她无法改变父亲的决定,唯一能做的就是帮他收拾好行李,叮嘱他照顾好身体。

父亲离开时,我默默地将微信资料中的地区标注为西藏昌都,以此表示和父亲情感上的共鸣。

2019年劳动节的晚上,我与父亲视频通话。手机屏幕里,父亲的脸色苍白,两鬓多了些白发,鼻子还插着输氧管。父亲一开口就批评我不要在学校里玩电脑、要多学习。他其实并不了解我在军校的状况,便赶紧拿出几句“万金油”的话帮自己解围。我也很默契地回复他:“好的,好的!”

也是这次通话,父亲邀我暑假去西藏,并提出让我和他一起巡逻的想法。当时,我有些犹豫。我原本想利用短暂的假期回趟老家,最重要的是我担心自己无法承受巡逻之苦。内心斗争了一小会儿,想到年近50岁的父亲都能在边境巡逻,我一个20岁的大小伙子,怎能落后呢?我答应了他。那一刻,父亲露出了笑容。

20天左右的高原之行,是这些年我和父亲朝夕相处时间最长、面对面交流最多的一次。或许是有意识地去弥补对我童年的陪伴缺失,父亲总是忙里偷闲,陪我参观昌都的红色遗迹和风景名胜。在享受高原美景的同时,我的内心也被父亲口中的一个个红色故事熏陶着。

父亲告诉我,我们要走的巡逻路,需要越雪山、闯沼泽地、蹚冰河、跨泥石流冲沟……为了更好地适应巡逻路上的环境,父亲让我先在低海拔的营区进行几天适应性训练。那几天,我与战士们不知疲倦地打篮球、反复冲山头……

昌都到察隅边防的路上,光从半空中飞泻而下,没有丝毫朦胧和模糊,唯有亮堂、空灵、清晰。

山路“鬼见愁”,山崖如刀削。察隅海拔高,交通不便,人烟稀少,“一天过四季,十里不同天”。驻守在这里的边防官兵却说:“这,便是察隅独有的风光!” 我被他们的豪迈和乐观所感染。

巡逻途中,在第一个集结点,也是步行路的出发点,我和父亲等一组人首先到达。那里,近处是碧青的冰水湖,远处是“挂流三百丈”的瀑布,更远的地方是皑皑雪山。我和父亲在湖旁合了张影,这是与父亲极少的合影中我最喜欢的一张,雪域边境,父子同袍。

随着海拔的升高,最初的忐忑和兴奋被严重的高原反应取代,我呼吸越来越困难,疲倦地瘫坐在地上。父亲帮我取来氧气,问道:“还能坚持吗?”

迎着父亲关切的声音,我抬头看到他那被寒风雕刻的面庞,沧桑中却透着坚毅。我点了点头,站起来继续前行。

夜幕降临,我们终于到达宿营点。几根树枝、一块塑料棚,搭成了大家临时的“家”,父亲一会儿给我烤湿掉的衣服,一会儿给我端姜汤。那一夜,我与父亲席地而眠,睡得很甜。

经过3天的艰苦跋涉,巡逻队伍到达点位。当走到边境的雪山脚下,与边防官兵一起展国旗、宣示主权的那一刻,我心潮澎湃,真正理解了父亲上高原时那句“当兵没有打过仗是遗憾,没在高原边防当兵也是一种遗憾”的内涵,也真切地感悟到站在雪山望北京的那份骄傲与荣光。

巡逻归来,父亲给我布置了一项作业——写下自己的巡逻感悟。

“边防官兵中,有很多‘00后’新面孔。他们行走在祖国的边疆,用脚步丈量边防线,在平凡的岗位上百炼成钢。我跟他们年龄相当,但相较于他们,总感觉欠缺些什么……”当我将巡逻感悟交给父亲时,他轻抚我的头说:“磨砺,才是成长最好的礼物,军人的后代更要敢于磨砺,勇于奉献。”

从西藏归来,我对自己的要求愈发严格,将自己的时间安排得满满当当。半年后,我参加数学建模比赛拿到了一等奖、论文也在期刊上发表。

“青春的成长需要目光远大、提升境界,也需要默默坚持、厚积薄发。”交谈中,父亲常以他几十年如一日不断学习的经历激励我。父亲的好学上进是出了名的。一个学历不高的小战士,凭着对知识的渴求和不甘落后的劲头,最终读到硕士。在我的印象里,父亲很爱读书,家里和他的办公室都堆满了书。只要一有空,他就会手捧书本认真阅读。他的这个习惯也一直影响着我。

近段时间,因为工作需要,父亲特别忙,每次与我通话时间都非常短。我在担心父亲的同时,更想努力将自己变得强大,希望有一天能够为他分担。

“不恋故乡绿色艳,愿与雪山共百年。”这是父亲时常说的一句话。我想告诉父亲:“只要祖国需要,我愿与他一起戍守祖国边关,守护那片圣洁的雪域高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