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上甘岭》背后的上甘岭战役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黄 岩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9-24 02:33:47

    经43天艰苦战斗,我军最终取得上甘岭战役的胜利

    上甘岭战役中,我军后勤人员付出巨大牺牲

长春电影制片厂于1956年摄制的电影《上甘岭》,是新中国第一部抗美援朝题材的经典影片。该片根据电影文学剧本《二十四天》改编而来,取材于著名的上甘岭战役,以日记体形式,从战士的视角,讲述了某部8连指战员坚守上甘岭阵地、浴血奋战,最终取得胜利的生动故事。60多年来,这部电影影响和教育了几代中国人。

五圣山与上甘岭

上甘岭是五圣山南麓一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山村。五圣山位于“三八线”以北30公里处,南距金化5公里,海拔1061.7米,是朝鲜半岛中部的绝对制高点。五圣山与其东面的西方山一起,构成志愿军半岛中部防御的重要战略支撑。在五圣山南面山脚,有5个比主峰矮半截的高地,宛如张开的5根“手指”。之后敌我双方反复争夺的597.9高地和537.7高地,便是其中的“中指”和“无名指”。

战斗打响后,志愿军将这两个高地组成的阵地合称为上甘岭。上甘岭屏护着五圣山主峰,若上甘岭有失,则五圣山防守压力倍增。因此,在1952年10月14日至11月25日的43天时间里,敌我双方在这个仅能布下两个连兵力、面积仅有3.7平方公里的地域内,展开激烈争夺。敌先后共投入6万余兵力、坦克装甲车170余辆、飞机3000余架次,发射炮弹190余万发、投掷炸弹5000余枚。我军也先后投入4万余兵力,发射炮弹40余万发。

影片开始时,我军师长从防御态势入手分析,向8连连长张忠发明确了坚守上甘岭与巩固五圣山的关系,并重点阐明守住上甘岭与保全五圣山之间的利害关系。这一情节,真实表现出我军始终坚持军事民主的优良传统,也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军是有严明纪律的先进组织。

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

影片中8连的原型——第15军45师134团3营8连,是一支有着光荣传统的英雄连队。淮海战役中,他们是突破双堆集大门大杨围子的纵队尖刀连。在抗美援朝第五次战役中,该连在几十分钟内接连攻下7个山头,打退敌4次反扑。上甘岭战役中,8连指战员受命于10月18日夜投入战斗。在之前的5天里,由于敌火力封锁,增援高地的各连队伤亡较大,往往一个连队仅有十几人能进入阵地。危急时刻,8连成功地全建制登上高地,除5人伤亡,其余140余人全部进入预设阵地。《第十五军军史》评价道:“这是19日大反击的胜利基础。”

在随后的战斗中,8连指战员立足坑道、主动出击、坚持战斗,犹如两颗钢钉牢牢固守在五圣山主峰前,极大配合了主峰的防守。战役结束后,该连被中央军委授予“上甘岭特功八连”荣誉称号。

送进坑道的苹果

影片中,师长特意让师部炊事员老王带给8连连长张忠发两个苹果。当老王九死一生摸进坑道后,苹果先是被送给重伤员吃,但重伤员们只是闻了闻,又让给能够战斗的同志们吃。最后,这两个苹果被切成薄片,分给每人一片。

战场上的真实情况是,面对志愿军的坑道,以美国为首的“联合国军”,一方面想尽办法破坏坑道,另一方面,发挥其火力优势,切断五圣山到上甘岭间的所有物资输送线路,试图令我各坑道弹尽粮绝。

志愿军不惜伤亡地向坑道内补充给养。一开始送去萝卜,但吃多易烧心,还会出现腹泻。为此,后勤部门连夜从平壤采购4万公斤苹果。然而,由于敌炮火严密封锁,大堆物资送不上去。最后仅有一个苹果,因被火线运输员刘明生在运送弹药时捡到而被带入坑道。整个战役期间,前沿运输人员的伤亡达到1716人,占伤亡总数的14.8%。

坚强的支部领导

影片中,为保存有生力量,8连全连撤入坑道。面对战士们的不理解,留在阵地上的7连指导员建议“把党的支部建立起来”。依托广大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稳定了战士们的思想,战斗情绪也高涨起来。

现实中,在战斗到10月21日时,为避开敌火力杀伤,8连仅剩的16人(含伤员)再次退入坑道。此时,坑道内共有来自16个不同连队的80多人(含伤员55人)。当天夜里,134团2营教导员李安德带领从师警卫连和本团其他单位抽调的近百人摸进坑道。按照上级指示,以8连为主组建坑道党支部,形成战斗核心,并明确坑道内所有人员一律编入8连,统一进行指挥。

在随后的战斗中,坑道党支部带领新组建的连队,克服武器不足、物资缺乏等困难,坚守坑道。正是得益于坑道党支部的建立,避免了建制混乱、指挥失灵等问题的发生,成为取得坑道作战胜利的关键。

上甘岭战役的胜利,巩固了我军在半岛中部的防御体系,为最终促成停战协定签订发挥了重要作用。影片《上甘岭》浓缩再现了参战部队英勇杀敌的事迹,今天看来依然感人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