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

三原之战与浙西“反顽”第三次战役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刘锦富 苟 宇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8-14 09:13:36

新四军苏浙军区第一纵队司令部旧址。

原 典

《百战奇略》挑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营垒相远,势力相均,可轻骑挑攻之,伏兵以待之,其军可破。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法(《孙子兵法·行军篇》)曰:“远而挑战,欲人之进也。”

挑战篇认为,凡对敌作战,若双方营垒相距较远,兵力势均力敌,以骑兵向敌挑战佯攻,同时设伏兵待敌,就可打败敌方。若敌方对我方施用此计,切不可全军出动追击。诚如古代兵法所说:敌方距我方很远而前来挑战,是企图诱我上当,使我贸然发起进攻。

战 例

公元357年,姚襄率军进占黄落镇(今陕西铜川西南),前秦皇帝符生派符黄眉、邓羌等率1.5万人讨伐姚襄。姚襄坚守不战,邓羌向符黄眉建议,姚襄为人任性固执,易被挑动,若长驱直入进攻其营垒,姚襄必定怒而出战,便可一举活捉他。符黄眉采纳其建议,派邓羌率3000骑兵于姚襄军营门前挑战。姚襄大怒,率全部精锐出战。邓羌佯装战败后退,姚襄追至三原(今陕西淳化东北),邓羌掉头反击,符黄眉所率大军也已赶到,一举击杀姚襄。

1945年5月23日,国民党军第25集团军总司令李觉,纠集10余个师兵力,分3路对新四军苏浙军区发起第三次进攻。李觉吸取以往教训,步步为营、齐头缓进,企图以优势兵力迫我决战。面对数倍于我军之敌,粟裕决定“牵着敌人的鼻子绕几圈”后寻机歼敌。我军先是主动出击,攻占新登,在打退敌援军8次反扑后,主动撤退,并安排后勤人员四处买粮,以示缺粮。李觉果然中计,纠集6.5万余兵力,对天目山区的新四军部队进行“围剿”,矛头直指孝丰。此时,我军主力已集结于孝丰地区。6月19日,我军一个“回马枪”歼灭正追赶“溃逃共军”的顽敌第52师。21日,我军在孝丰附近歼灭顽敌第79师和突击纵队1.2万余人。

计谋分析

想方设法诱敌。挑战的目的,是以坚守不战且与我实力相当之敌为对象,通过“挑”将其从防守堡垒中诱出,为我所调动。然而,单一的“挑”,并不代表挑战的成功实施。通过有效的“挑”,或激而怒之,或利以诱之,使敌方失去理智或放松警惕,才是挑战成功的前提。否则,若敌方不为所动,终将功亏一篑,因此挑战说到底存在“诱”的底色。“兵者,诡道也。”敌我相争、生死拼搏,对敌无诚实信义可言,大凡成功的军事行动,多与欺骗麻痹敌方相关。因此,指挥员需通过逼真且不露破绽的指挥艺术掩盖我方真实意图,从而确保成功诱敌。具体而言,就是要知而示之不知,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彻底迷惑敌方后再寻机歼敌。同时,需合理使用“挑”的手段,无论是主动出击诱敌深入,还是故意示弱“引蛇出洞”,都是具体挑敌方式,其根本是要抓住敌弱点对症施“挑”,确保敌“上钩”为我所调动。邓羌率领3000骑兵营门前叫阵,成功激怒姚襄引其出营。为制造慌乱撤退的假象,粟裕命部队将破军衣、米袋子和烂草鞋丢得遍地皆是,欺骗李觉,使其左右翼兵团放开胆子“前进”到粟裕为其精心布置的“口袋”中。

把握地点时机。成功“诱”敌,仅是挑战成功的第一步。在挑战战术中,“轻骑挑攻之”是诱饵,“伏兵以待之”才是重头戏。因此,通过“挑”把敌引进门,还要确保门关紧,或待敌攻我时再关门,或设法制造“口袋”诱敌歼敌。只要门关紧,敌方就难逃败亡命运。否则,门关不紧使敌逃脱,不仅达不成挑战目的,甚至可能因暴露我方主力位置有被反咬一口的危险。同时,门关紧了,还需确保顺利“捉贼”。“捉贼”需要硬实力,没有强大实力做支撑,无法歼灭费尽心思引诱而来之敌,无法抓住苦苦等待的战机,胜利自然无从谈起。历史上,不乏重兵包围、分割围歼和围点打援等经典伏击战术,其目的就是综合运用多种战术手段出奇制胜,使敌方措手不及、首尾难顾,在惊慌失措中被“捉”。可见,充分选择并利用夜暗、险地等战场环境设置伏兵,把握时机成功“捉贼”才是挑战成功的关键。

保持极大耐心。优秀的指挥员不仅要善于用计,更应举一反三善于识计。挑战在战争中运用比较普遍,但其终究属于一种奇计,限制条件较多,必须以敌方主帅“刚愎自用”“易以挠动”为基础,且在敌方不明我企图,被我所诱的态势下相对有用。对于沉着冷静、成熟稳重的指挥员,敌方百般挑衅仍不为所动,挑战也就失去作用。这说明,千方百计引敌上“钩”的同时,要时刻保持谨慎和耐心,不轻易出击。如此,才能冷静分析战场态势,随时等待最佳战机,牢牢掌握主动权。这也是“若敌用此谋,我不可以全气击之”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