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见可则进:李靖败突厥与奠边府战役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朱仙意 魏允干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8-12 14:10:09

奠边府战役中,越南人民军攻占法军指挥部。

原 典

《百战奇略》进战篇原文为:凡与敌战,若审知敌人有可胜之理,则宜速进兵以捣之,无有不胜。法(《左传·宣公十二年》)曰:“见可则进。”

进战篇认为,凡对敌作战,若察觉有战胜敌方的把握,应迅速发动进攻,便可得胜。诚如兵法所说,发现有可胜之机,就要立刻抓住战机进攻。

战 例

唐朝贞观四年(公元630年),兵部尚书李靖出任定襄道行军总管,大败突厥,颉利可汗遣使向唐朝请罪,表示愿意归顺。唐太宗派鸿胪卿唐俭为特使前去安抚,又派李靖带兵迎接。李靖深知颉利可汗归降为缓兵之计,决定利用特使到达、突厥放松戒备之机发起偷袭。果然,颉利可汗见唐使到来放松了戒备,李靖部先头部队借大雾掩护,行进至距颉利可汗仅七里处才被发现。颉利可汗慌忙组织部队抵抗,但为时已晚,李靖迅速发起总攻,歼灭突厥兵万余人,俘虏男女十余万,唐朝疆界向北扩大。

1954年3月13日至5月7日,越南人民军先后集结4个步兵师(欠1个团)、1个炮兵师及其他部队共4万余人,在以韦国清为团长的中国军事顾问团协助指挥下,对驻奠边府侵越法军发起攻击。此役,共歼灭法军1.6万人,击落、击毁飞机62架,俘虏法军卡斯特里准将及全部参谋人员。奠边府战役后,法军在数量上虽仍占优势,但整体战斗意志下降,且国内反战情绪高涨,而各法属殖民地国家在奠边府大捷鼓舞下,奋起反抗法国殖民统治。此时,越军向法军展开全面进攻,短时间内消灭大批法军和伪军。在越军强大攻势下,法军在越北平原进一步收缩,自6月10日至7月3日,接连撤出越池、则边、太平、南定、府里等重要城镇和地区,越军收复大量失地。

计谋分析

进战篇的核心是论述在战场上把握战机的问题,其所引用的“见可则进”,着重强调确实具备战胜敌方的条件时要迅速行动,不可贻误战机。所谓“可”有两层含义:一是力量对比,应具备击败敌方的优势兵力。二是时机选择,应选在敌方疏于防范或士气颓丧之时,此时出其不意的攻击更能形成强大的心理震慑。

认清战场态势。所谓进战,并非要求无条件的盲目乱进,而是以“可”为极重要的前提。在军事领域,“战争迷雾”和计谋可谓无处不在,想要在硝烟弥漫和云谲波诡的战场上发现“可”,就要求指挥员练就一双“火眼金睛”,察敌情、识敌计,有较强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做到知己知彼,既能看到利中之弊,又能看到弊中之利。首先要准确掌握敌情动态,为做出正确决策提供有力信息支撑。其次要善于在纷繁复杂的战场环境中营造有利于己方的战场态势,或派兵袭扰疲惫敌方,或偷袭要点破敌体系,或声东击西使敌迷惑,千方百计为“进”创造条件。李靖敢于率万骑直捣颉利可汗老巢,在于他掌握两个重点。其一,此前突厥已元气大伤,颉利可汗“遣使入朝谢罪,请举国归附”,说明其败走后难以自保,实力空虚。其二,李靖正确把握了唐朝特使安抚颉利可汗所产生的影响,认为“诏使到彼,虏必心安”,从而毫无戒备。据此两点,李靖做出“自白道袭之,必得所欲”的正确判断,一举击败突厥。

找准进攻时机。拥有我优敌劣的战场态势固然重要,但战场形势瞬息万变,即使实力占据上风,也必须找准合适进攻时机,从而确保战役战斗的突然性,使敌方未能组织反抗即被我击败,或在敌组织有效反击前大大削弱其实力。这要求指挥员在敏锐观察战场形势的前提下,要能够有效利用战机果断出击,确保一击必中。通常来讲,合适的进攻时机有两种。一是当敌方防御体系露出破绽或暴露薄弱环节,给我以可乘之机时,要迅速发起进攻。二是我方主动创造战机,如当我方全局军事实力不如敌方时,可通过诱敌深入、迫敌分散等手段调动敌方,从而在局部形成优势,予敌以重创。越军虽在奠边府战役中取得大捷,但就整体军事实力而言,法军仍占优势,然而越军抓住法军士气颓丧、国内反战情绪高涨等机会,及时发起全面进攻,取得更大胜利。

瓦解敌方意志。战败者,往往因失败滋生恐惧心理,战斗意志和信心极为脆弱,容易士气低落、军心涣散。进攻者通过前期阶段性成功,或已具备军事实力上的压倒性优势,或增强了必胜信念,勇于追求更大胜利,可以说占领了作战双方战斗意志的“制高点”,具备天然的心理优势。此时,更应强调一鼓作气,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态度针对敌方薄弱环节持续用力,绝不给其一丝喘息之机,使敌方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不利境地,迫其“再而衰、三而竭”,彻底失去战斗意志,从而导致全面溃败。因此,攻心夺气,从气势上对敌进行全面瓦解,才是进战最高境界。李靖败突厥与奠边府战役,无一不是在前期作战大胜的基础上继续穷追猛打,完全摧毁敌方信心而取得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