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近百年前 一群热血青年为何从这里踏上革命之路

来源:重庆日报 作者:袁尚武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7-28 17:39:13

20世纪初,一群来自中国的有志青年漂洋过海赴法国勤工俭学,开展革命活动。图为1924年7月,出席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旅欧区第三次代表大会的代表在法国巴黎合影。前排左四为周恩来,后排右三为邓小平。 新华社发

重庆第二十九中学校园里的邓小平雕像。

核心提示

近百年前,一群风华正茂的巴蜀青年汇聚重庆,他们从重庆登船出发奔赴法兰西勤工俭学,踏上探寻救国救民的梦想之路。在他们当中涌现了一批坚定的革命者,有的成长为共和国开国元勋和革命领袖。

“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是中共党史上的一件大事。重庆作为留法勤工俭学人员重要的输出地区,不仅为马克思主义在重庆地区的传播和中共重庆地方组织的建立培养了优秀的领导人才,也为中国革命培养了一大批卓越的领导人和坚强的革命战士。”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徐光煦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

重庆府文庙,摄于1917年。

夫子池

救国救民 预备赴法

渝中区临江门,重庆第二十九中学,教学楼走廊上悬挂的一组关于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的泛黄老照片引起了记者的注意。站在邓小平、聂荣臻、汪云松等人的老照片面前,仿佛有时空穿越之感。一群即将掀起时代大潮、改变中国命运的有志之士,从这里走上了寻找信仰之路。

今日第二十九中学校址曾是重庆府文庙所在地,后因修公路,文庙被一分为二,另一半就是上世纪一度很是热闹的夫子池大众游乐场。

1917年的十月革命和1919年的五四运动前后,苦苦寻求救国救民真理的中国知识分子兴起了留法勤工俭学运动,旨在学习西方先进思想和技术。

1918年的四川,在吴玉章的倡导下,成都率先成立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1919年6月,当这批学生途经重庆,在朝天门码头意气风发地登上轮船沿长江出海向欧洲进发时,实业家、公益活动家,时任重庆总商会会长汪云松目睹了这一场面,深受感染。思想倾向革命、崇尚实业救国的他,仿佛从此看到了中国的希望。他多方奔走,向工商界人士和社会名流集资数万元,于1919年8月成立了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以图“培养救国人才,振兴地方实业”。汪云松亲任校长,校舍就设在重庆文庙内,此地当时属四川省立第二女子师范学校。预备学校条件艰苦,只有简陋的几间教室,也无法提供学生食宿。

1919年9月,重庆留法勤工俭学预备学校开课,学制一年。报名者踊跃,竞争激烈,通过考试共录取了110名学生。根据考生的文化程度,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设法文、数学、中文和工业知识等课程,以法文为主,要求学生毕业时粗通法语,并掌握基本的工业知识。

在这100多名学生中,有一位年纪最小的学生,他就是邓希贤(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