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下山是猛虎出海是蛟龙:解放海南岛前的海上大练兵

来源:中国国防报 作者:蒋繁 赵伟 责任编辑:杜汶纹
2020-07-22 18:02:22

海上大练兵期间,正在练习水上射击的我军官兵

我军乘坐木船登陆海南岛

1950年,我军准备对海南岛发起登陆作战 70年前,在没有海空军配合、缺乏现代化渡海工具的情况下,我军依靠木船、机帆船成功登陆海南岛,创造渡海登陆作战史上的奇迹。这一奇迹的实现,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战前开展的海上大练兵。

承担登陆海南岛任务的第40军、第43军都是地地道道的陆军部队,以东北籍官兵为主,缺乏渡海登陆作战和海上生活经验。为尽快熟悉海情,尽早打过琼州海峡,部队官兵叫响“把陆军变为海军”“下山是猛虎,出海是蛟龙”“要做大海的主人”等口号,冒着国民党海空军袭扰,开展长达数月的海上练兵活动。军师领导机关和团营指挥所移到海边,搭起草棚子、吃住在一线,同战士一起下海练兵。各部队从游泳、乘船等基础课目练起,在掌握海上行船技术后,展开战术与技术结合训练。

练兵中,各部队充分发扬军事民主,迸发出无穷学习力创造力。为研究解决渡海时的季风问题,第15兵团司令员邓华查阅广州图书馆大量海况文献资料,第40军军长韩先楚买来清末的航海手册、潮汐表研究参考。为解决晕船问题,第40军发明了在陆地荡秋千、走浪木和转旋梯等抗眩晕训练方法。针对海上射击颠簸不稳的问题,第40军118师352团1营1连9班战士侯志诚发明了“一稳、三快、三合一”的海上射击窍门,抓住船只上下起伏时枪口与目标呈水平线的2秒至3秒间隙有效击发,迅速在部队中推广开来。为弥补海上护航火力不足的短板,我军用木板和沙袋加固船体,搭载37毫米或57毫米战防炮,改造出40多艘“土炮艇”。

针对海上打军舰这个课目,第43军官兵将陆上攻坚的“四组一队”编组,拓展为“水手组、指挥组、观察联络组、火力组、爆破组、修补组、突击组、救护组、一条船”的“八组一船”编组,演练多方向包围敌舰艇,快速冲进敌舰艇射击死角,使用火炮、轻武器抵近攻击等战法。第43军128师382团4连副排长鲁湘云在海上训练过程中,利用木船和轻武器,以近战方式击退国民党军舰。在北部湾涠洲岛战斗中,第40军“土炮艇”击伤国民党海军“海硕”号炮艇,极大提振我军官兵士气。

1950年4月4日,已克服对大海恐惧和不适的我军官兵,成功将1个师的兵力先期输送上海南岛。

1950年4月16日,我军登陆部队第一梯队2.5万人,搭乘350多艘木船、32艘机帆船,对海南岛发起大规模登陆作战。航渡途中,遭国民党海空军袭击,担负护航任务的我军“土炮艇”立即按预案迎战,利用夜暗冲入敌舰射击死角,发挥近战优势猛烈攻击。经彻夜海战,我军冲破敌人海上封锁,第一梯队于17日3时成功登陆海南岛。战斗中,我护航船队不仅掩护登陆部队横渡海峡,还击沉敌舰1艘,击伤两艘。特别是在掩护渡海船只返航时,我军“土炮艇”击伤排水量1140吨的敌海军旗舰“太平”号,创造了木船打军舰的传奇。

海南岛战役结束后,第40军在登陆作战总结中写道:“部队通过海上大练兵,提高了航海能力和渡海登陆作战的组织指挥、技术、战术水平,为迅速解放海南岛打下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