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不是每一名火箭军战士都能成为惹人注目的“东风快递员”

来源:中国军网-解放军报 作者:徐立楠 等 责任编辑:刘秋丽
2020-09-15 07:10:11

守望发射场

硝烟四起的火箭军发射场,上演着战略军种的“高光时刻”。然而,不是每一名火箭军战士都能成为惹人注目的“东风快递员”。为了托举长剑腾飞,更多战士甘居幕后,默默从事繁杂的作战保障工作。他们有的常年守卫地下阵地,精心维护着每一条管路,每一处库区;有的踏遍祖国万里河山,只为测绘一条优质的导弹飞行线路。无数个日日夜夜,他们执着地守望着远方的发射场,用默默付出铸就导弹成功发射的坚实基座。

“我无名国有名,以无名铸威名。”本期《士兵面孔》,让我们一起走近火箭军几位从事作战保障专业的战士,感受他们同样的导弹情愫和不一样的奉献坚守。

——编 者

心中的光

■徐立楠

王凯

【人物名片】王凯,火箭军某部技师,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2次。

高原山巅,寒风刺骨,积雪不散。雷达侦察车边,官兵架设完设备,额头挂起汗珠,身上热气升腾。一级军士长王凯走上操控台,众人屏息凝神,静看他的操作。

黝黑精瘦的王凯,浓眉似刀,目光如炬。越是靠近雷达操控台,他的脸色就越发凝重。一想到自己将要撒开电波天网捕获导弹轨迹,为精确制导提供第一手数据,他立即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丝毫不敢马虎。

“侦察队缺雷达兵,谁去?”入伍之初,王凯被分配到运修连。一天,老连长当着全连的面抛出这一问,眼神却停在他身上。瞬间,王凯心里闪过一道光:既然无缘发射,何不操控雷达为导弹导航?他当场脱口而出:“我去!”

运修连和侦察队,相隔数百里,绿皮火车驶过起伏的山峦,为王凯画出一道长长的向往。

此刻,随着王凯按动操控键盘,静谧的雷达从沉睡中醒来,开始振动。振动的声音由小到大,渐渐密集,敲打着他的心脏。有那么一瞬间,他需要深吸一口气,才能平复怦怦的心跳。

第一次摸着雷达,也是这种感觉。当时,王凯刚加入雷达班组不到半年,按惯例,他还不能随队执行任务。然而,夜晚来临,他闭上眼睛却无法入眠,那道曾指引他来到侦察队的光,又在心里点亮。这一次,张开怀抱的雷达将这道光化成清晰可见的导弹运动波形,也将王凯的心一并俘获。

“连长,我也要去!”第二天一早,连长刚出宿舍,就被堵在门口的王凯吓了一跳。看着王凯眼睛里满是坚定和渴望,连长点点头:“比武选将,你要能过关,就算你一个!”

备战的日子里,焦躁的心绪不时来袭。每当这时,王凯就偷偷跑到装备库房里。那里,一个个雷达安静地蛰伏,等待着下一场发射,也等着王凯入列。细心观察这些雷达,王凯渐渐地悟通了很多书上看不明白的地方。那年任务开拔,他如愿被点名。听到连长那一声“入列”,他高声回答:“是!”脸瞬间涨得通红。

这几年,雷达更新换代,一个个“老伙计”被放入库房。新的雷达,专业原理变了,操作程序变了,但在王凯眼中,它拥抱长空的战斗姿态,从未改变。连长劝他,“老王,你年龄大了,调整到驾驶员岗位吧,没必要重学新专业。”王凯浓眉一挑,虎目生威:“不,我还要当雷达控制技师!”语气中透着不容拒绝的坚定。

“来吧,我们一起寻找导弹!”此刻,摸着风雪中的新型雷达,王凯指尖上的触感已大不相同。但当他认真地敲击着键盘,面前的新型雷达似乎听懂了他的心语。风雪中,它如一匹战马踏动四蹄,抖动毛发,向着空中难觅的导弹发出了挑衅的嘶鸣。

“发现导弹!”“捕获弹道!”“跟踪正常!”输入一连串指令后,王凯又一次成功捕获了代表导弹运动轨迹的电波。电波飞越高山河流,穿过星辰大海,恍如一道光,温暖着雪山上的这群兵。

执着追寻

■张怀森

刘广雷

【人物名片】刘广雷,火箭军某部技师,2017年被评为火箭军军事训练先进个人,2018年被评为火箭军好班长标兵,荣立三等功1次,荣获全军士官优秀人才奖1次。

无垠沙海腾起层层热浪,腰上挎着的行军水壶早已空空如也。汗水快要流干了,嘴唇裂开道道小口,毒辣的太阳依旧不打算放过这几个艰难行进的兵。

位于队伍最前面的刘广雷,边走边抬眼远望,目光如鹰隼般锐利,耳朵也时刻保持警惕,认真听着大家的步履节奏。每走一段,他都会提醒战友们确认背上的测绘器材是否稳当,听到肯定答复后,他带领大家继续向测绘路线进发。

“导弹怎么飞行,需要我们提前测量、绘制好路线。”初入军营,刘广雷就被这句话激起懵懂的导弹情愫。

导弹发射是什么样?作为测绘兵的刘广雷从没亲眼见过。新兵下连后,他第一次在视频中看到了导弹发射视频。那撼天的闪电,裂地的惊雷,久久地回荡在他心里。打那以后,导弹要经过的地方,就成了他跋涉的方向。

导弹飞天,倏忽万里,刘广雷和战友每为导弹勾勒一条路线,都要闯生命禁区、翻崇山峻岭。经年累月,他走过的里程可以用万里计,而且无论走多远的路,翻多高的山,他肩扛手提测绘器材,总是队伍中第一个到达。

然而这次,能否走在导弹前面,在预定时限完成测绘任务,他心里却没了底。从作业车陷入流沙到现在已经两天了,他们与指挥所也失去了联络。目前,还有一个待测的点位遥不可及。

对测绘官兵来说,有一个点没有测绘,所有的辛苦都将白费。“再坚持一下!就要到了!” 刘广雷大声为战友打气。“没问题!”几句应答透出的气势,让刘广雷有些不安的心舒展开来。凭着这股气势,他们曾在海拔4000米的高原,征服过一个个坐落雪山之巅的测绘点,也曾直面接天的风暴,在漫漫黄沙中,准确锁定通往测点的路。

接连的危险与挑战,刘广雷不是没有迷茫过。那年晋升上士后,他想到回家后可以安排工作,又能照顾家庭,一度有了退伍的想法。随后,新型导弹测绘任务下达,他因状态低迷被安排留守。然而,在等待任务部队归建的那些日子里,刘广雷经常彻夜难眠。一闭上眼睛,一张张导弹飞行图就跨越戈壁大漠、高原星河滚滚而来。

奔涌的思绪里,刘广雷忽然明白,他已经与测绘事业融为一体,与携手并肩的战友融为一体。刘广雷决定,自己要继续前行,为导弹“探路”。

此刻行走于无垠沙漠,虽然通信失联、壶里没水,但刘广雷依旧稳步向前。傍晚,他们终于走到了最后一个测点。完成测绘时,接应的战友也刚好赶到。刘广雷将所测数据交给“援兵”,又现场盯着他们把数据发回指挥部。嘀嗒声里,他抬头看着寥廓星空,仿佛看到导弹如流星划过,扑满风沙的脸上悄然绽放出笑容。

长风有语

■于连博

肖家忠

【人物名片】肖家忠,火箭军某部技师, 2019年被火箭军参谋部某大队评为“烽火尖兵”,荣立三等功1次。

岩层之下,巨大的风管盘附在洞顶,为洞里的官兵输送着生命氧分。紧张的阵地综合维护开始,通风空调系统加速运转,负责维护系统的四级军士长肖家忠在一段段风管前驻足,侧耳聆听着风声。

在战友眼中,肖家忠总是扛着个工具包,笑呵呵地在风管和空调间来回穿梭。很少有人注意到,每次走到库区,肖家忠常常不自觉地驻足,痴痴地向里张望。

肖家忠还记得入伍时,他和战友被大巴车从城里拉到山里,转了十八弯,才到了阵管连。看着昏暗的天空,无尽的远山,冷清的营区,他的心情跌入谷底。然而,当见到库区的那一刻,所有人都沸腾了!得知自己将要守护的是如此重要的点位,肖家忠突然觉得,虽然这里环境艰苦,但每一秒的坚守都有着非凡意义。

“我们是保障打赢的尖兵!”幽居深山,守卫导弹阵地,肖家忠常常会畅想导弹发射的情形。那时,他仿佛置身于一望无垠的大漠之中,奔腾的气浪扑面而来,大国长剑挟雷裹电刺破苍穹,留下横贯天际的白练和他久久难平的心潮。

事实上,十余年来,肖家忠一直铆在阵地上,却从未去过导弹发射现场。在日复一日的训练中,肖家忠对自己肩上的职责有了更深的认识。

一次密闭生存训练,官兵原计划在全封闭的地下阵地持续演训,挑战生存极限。没想到,在遭毒气袭击的课目中,由于通风系统管路中两处密闭阀门的轴承表层发生轻微锈蚀,滤毒通风模式无法启动,大家全部被判“阵亡”。

为何迟迟没能定位故障点?那次失利,让肖家忠意识到,来自风管内部的故障,根本无法肉眼查找,他开始有意识地训练听风声辨别故障的能力。有时在一段风管前,他一停就是十多分钟。

前年,中士刘石磊从某工程施工单位调入阵管连,成为肖家忠的第一个徒弟。面对一遍遍风管巡护,他曾问肖家忠,“班长,新装的阵地管理信息系统,对通风空调系统的故障可以自动定位,我们这样巡护还有必要吗?”

灯光下,看着这张年轻的面孔,肖家忠恍若看到刚到阵管连的自己。他将刘石磊引到一组风机前说:“自动定位,只能定位某一段的气压、流速异常,具体原因还要靠我们自己去找。你能听出哪个风机的皮带松了吗?”看到对方尴尬地摇头,他又指着纵横在阵地顶部的风管说:“如果有一处开裂,你能听出来吗?”

这次阵地综合维护,负责通风保障的肖家忠与刘石磊兵分两路。检测快要结束时,他们也胜利“会师”。看着肖家忠望向库区时痴痴的眼神,刘石磊又想起他说过的那句话:“要像倾听自己心声般去倾听风的声音。”

念念此声

■申 月

刘苡先

【人物名片】刘苡先,火箭军某部班长,2019年获火箭军第三届信息通信专业比武个人全能第一名,荣立二等功1次。

硝烟四起,电波频传。火箭军信息通信专业比武现场,下士刘苡先坐上机台戴起耳机。刹那间,疾风骤雨般的指令接连下达,似千军万马狂飙突进,刘苡先高频转接转述,句句字正腔圆。

湘妹子刘苡先长着一张鹅蛋脸,高鼻梁大眼睛,细眉毛薄嘴唇,处处透着干练和灵动。让人意外的是,初入军营首次上机台执勤,她却因口音问题,在转接电话时,把“牛参谋”传成了“刘参谋”,以致接电负责寻人的一方听得一头雾水,向她核实多次,才最终找对人。

“导弹发射,争分夺秒,传信一旦失准失真,平时是浪费时间,战时就是贻误战机!”听见班长直言自己达不到保障发射的要求,刘苡先的心

瞬间被刺痛,眼里写满自责与失落。但很快,湘妹子的狠劲就冒出来了:“班长,我练!”

打那以后,一本厚重的字典、一张当天的报纸、再加一台收音机,成了刘苡先常伴在身的“三件宝”。大家都休息时,刘苡先一头钻进学习室,跟着播音员学发音,听着录音找节奏,一点一点和自己养成近20年的口音较劲。

加练的时光孤独单调,有时困意袭来,“差不多先生”就会冒头。这时,班长的批评、千人百车奔赴发射场的画面,就在脑海中来回浮现,让刘苡先心绪如潮。

此刻,看着刘苡先在比武场上行云流水般的操作,最开心的就属班长冮旭了。去年,接到火箭军信息通信专业比武的通知后,她就力主让刘苡先参加站里的选拔。一开始,刘苡先与全站高手过招,排名靠后,仅仅作为第二批替补人员参训。

刘苡先本以为经过一阵苦练,自己的发音问题已经得到纠正,没想到选拔中,她最大的问题竟还出在发音上:一考试就慌,一慌说话就变调。进入集训队的第一天,她把这次的失败和第一次上机台闹出的糗事梳理一番后,拿起笔在手心里写下“刘”“牛”两个字。

那段时间,刘苡先每晚睡前,都要选一长段录音,自己读一遍录下来对照,只要发现有一个字读音还不准,她就把手心的字迹再描一遍。就这样,一直到字迹终于不用再描了,刘苡先的口音问题也得到根治。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集训队几次阶段考核下来,刘苡先的成绩从末位直线飙升到前列,最终拿到决赛入场券。

赛前,刘苡先利用一切时间反复诵读用语。一晚,教导员魏霞查夜时,听到刘苡先在梦里询问来电需求,便故意应道:“我要转电话。”没想到刘苡先手指速敲几下后,竟又开口回复她。后来,魏霞逢人便讲,刘苡先连梦里说话,都吐字清晰,没有任何方言口音。

几天后,刘苡先顺利摘得个人全能第一、脑功单项第三、耳功单项第一的好成绩。

当集训队归建回营区时,全站官兵列队欢迎,战友们纷纷围上来表示祝贺。刘苡先想起了班长的鼓励,也想到了连长的承诺:拿到奖牌,回来就让她提前参与话务机房领班员的竞选。那样,她就有机会走上通信保障一线,让自己的声音传到发射场!

摄 影:王 静、何林钢、起 植、刘 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