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毕业了,到基层去 | 向下扎根,向上成长

来源:中国火箭军微信公众号 作者:鲁良瀚 责任编辑:王韵
2020-08-18 09:31:28

每个人的军旅,总会面临各种艰难的抉择,总要度过迷惘困惑的黯淡低谷,但青春的校园、曾经的璀璨、不变的挚爱会像灯塔一样永远照耀着前进的方向。

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从离开校园到扎根基层,已经有3年时间,想起当初毅然决然扎根基层的决定,我从未后悔。

抉择

军校4年,我曾面临过诸多选择,但从未有一个选择像毕业分配这样难以决断。

我有过无数次推断,毕业后究竟去哪里。南方的部队有很多,我也总幻想着能分配到离家近一点的单位,但毕业分配指标下来,却恰恰只答对了那句“千里之外”。在选岗的前一晚,陌生的单位、陌生的环境,未知的恐慌、本领的恐惧让人整夜无眠。

诸方打听,毕业多年的师兄安抚我:“基层没有你想的那么可怕,要适应单位,尽快熟悉它的脾气性格。选新型号、新单位,到基层去、到一线去,那里的挑战多,机会也更多,更容易找到适合你的舞台。”

沉 淀

下到基层,新单位的苦来得让人猝不及防。

单位地处东北,早操时呼出的水汽在面罩上凝成厚厚的冰碴;躺在零下10几度的帐篷内给车辆换油,手上是抹不尽的机油和永不见好的冻疮……

在校时学习保障专业,从未操作过导弹装备的我,现在却必须对整个班组操作把关,手里拿着厚达几百页的规程,数着每个流程多达几十步的操作,心里难免发怵:“我能行吗?”

学习室成了我的“根据地”,每晚挑灯夜战,和小伙伴一起串规程、讲流程、论操作、钻原理也别有一番乐趣。

学习必定有收获。在每一次的模拟操作中,看着导弹装备在自己的指挥下一点点竖起来,顺利“点火”,我心中的喜悦都会溢于言表,而那个威武挺拔的钢铁之躯也成为脑海最深处永远抹不去的光。

挑 战

翌年,全旅组建8个干部发射班组,计划从中遴选出最优秀的去执行发射任务。

由于第一次初选成绩不理想,加上成员多为同一批毕业的新排长,我们组不被看好。

靠着一股不服输的劲头,我们不放弃任何一丝提高自己的机会,将全套仪器设备操了个遍,遇到故障刨根问底,成长进步飞快。

临近考核,厚厚的一本题库,我们可以全文默写下来,正是凭借着团结一心,我们最终争取到了实弹发射的机会。

发射前夕,空气像是凝聚了一般,旅长为鼓励大家,直接住到了我们宿舍,他开导我们:“学专业要用眼、用耳、用心,要像对待自己皮肤一样爱护导弹武器,熟悉它、相信它、掌握它!”最终我们创造了同型导弹的历史最佳精度。

夺 魁

在基层,不愁没有发光的舞台。实弹发射后没多久,经过旅和基地两级选拔,我代表单位出征火箭军“两长一手”比武。

毕业后第一次重返母校,骊山脚下的砺剑学堂依旧歌声嘹亮,校园里还流传着那些“铁血九营”的传奇故事,一切仿佛都好像定格在毕业分配前的那天,但我们却已历经基层的炉火淬炼。

武装越野、战场救护、实弹射击、口试答辩,比武的科目课目多,难度大,但我们已习惯于坚持。还记得一次越野,我在越过沟壑时被绊倒在灌木从里,十几根尖刺透过迷彩服扎进肉里,却坚持着跑完了全程,直到回屋里才用指甲刀将刺一根根挑出。

口试答辩时,由于对专业的精通和对装备的熟悉,教员一致给我打了最高分。凭借着综合总分第一的好成绩,我也最终夺得某型导弹操作号手第一名的好成绩,同年荣立三等功。

展 望

高原雄风卷,灞上磨砺剑,一代代好儿女走出火箭兵军官的摇篮,奔赴边疆,奔赴基层,奔赴一线。

回想3年,身份一直在变

不变的是对导弹装备的热爱

回想3年,责任一直在变

不变的是对肩上使命的追求

基层是什么?基层是每个官兵共同呵护的家园,基层更是青春儿女建功立业的舞台。

有人说基层很苦,而我想告诉大家的是:基层很苦,但也温馨,作为一名排长,上有营长、连长教导帮带,下有班长、战士真心拥护,你爱惜他们,他们就会尊重你;基层很累,但也公平,一分耕耘一分收获,没有苦尽甘来,何谈雨后彩虹。

战友们,又到一年毕业季,我的耳边又响起了那句话,再次与大家共勉: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