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安装兵的“风管人生”

来源:中国火箭军微信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韵
2020-06-09 09:16:08

初识大山峥嵘,山不会记得他们,他们却一辈子不能忘却山。焊花飞溅,巧手切割,安装作业的身影在螺旋风管的旋律下拉得冗长,诉说着岁月里安装兵的无悔赞歌。

——记在文前

因任务安排,笔者一行走进火箭军某部所担负的国防施工阵地,工地坐落在一个群山叠嶂的大山沟里,进山的通道只有一条连绵曲折的渣石土路,盘着群山通向山沟里的营区。

山高路险,进山的车辆一路颠簸。抵达营区我们得知,除了炊事人员和少数保障官兵外,大部分人还在洞内进行施工。来不及休整,我们跟随着营长何文平来到工地。“这会儿快到饭点儿了,目前施工任务繁重,官兵们晚上都在洞里吃。”去往阵地的路上,何文平边走边说道。

来到坑道口部,我们看到了正在操作机器的上士唐坤,只见他一套动作行云流水、手法娴熟,一张张铁皮被传送到机器中,一节节工艺精美的螺旋风管在伸缩托架上加工“出炉”。

唐坤要做的,就是根据技术员下达的施工任务单,将管件制作数据和要求输入到机床内,他说:“目前班组总共4个人,要从早上8点一直加工到晚上12点,一个萝卜一个坑,定人定装定量施工,流水式作业才能保证全工区的风管供求需要。”

“班组4人每天吃住都在加工棚内,这几天赶上施工高峰期,基本上每天只休息5个小时。”唐坤介绍说,“加工班组就是一个生产线,为阵地通风专业提供源源不断的风管,这样才能保证安装任务按时完成,所以,施工进度的快慢便取决于加工班的施工量。” 何文平说,去年某工程展开百日施工会战,通风专业官兵所担负施工区域多,风管需求量更是巨大,机关紧急调配各营官兵进行驰援,15人组成的加工班组在零下十几度的气温下完成了各类风管和管件加工任务,硬是在三个月内保质保量满足了多个通风班组的风管需求量,保证了施工的顺利进行。

进洞后,刺鼻的熔岩潮气夹杂着混凝土味儿呛得人难以呼吸,笔者穿过粉尘、油烟和潮气形成的雾障,来到洞内指挥大厅。坑道里,焊花飞溅,机械轰鸣,高耸的穹顶之下、钢构之上,笔者看到七八个官兵手提肩扛着直径近两米的铁皮风管,正站在高空作业平台上进行安装,施工官兵统一装束:安全帽、棉手套、防尘口罩,洗得发白的迷彩服,不戴军衔,没有标识,乍一看,根本分不清谁是谁。洞外寒气袭人,洞内却热火朝天,官兵们各有各的分工,个个铆足全力、紧张快干。

正在组织施工的通风专业组长毛小龙是个陕西汉子,浑实的身板,面色枯黄,布满血丝的双眼露出两个发亮的瞳孔。交谈得知,目前通风专业施工任务进入最后决胜阶段,人员轮流倒班,机械昼夜作业,必须得在节点前完成所有区域的管件安装任务,不得耽误最后阵地通风系统的调试。 “这样的施工模式我们早都已经习惯了,风管安装事关武器能否正常储存的命脉,我很庆幸能有这样一段砺剑筑巢的人生。”回忆起刚到工区的日子,毛小龙依然记忆犹新。

十二年前,这个热血的陕北小伙怀揣着无悔稚嫩的梦来到导弹工程部队。但是眼前的景象却让他产生了离开的念头,这里与他的想象差距太大了……

“如果没有我们安装兵,那么导弹车将没有安全依托,我们的存在就是为导弹武器铸造相对稳定的温度、气压、湿度环境,我们虽不能像发射号手那样点火冲锋,但我们手中的电锤风管也能够托举神剑腾飞!”在师傅刘厚银的点拨下,毛小龙真正感受到了一名导弹工程兵肩上的责任与担当。

为提高专业技术,白天他总是凑到班组长身边,递送工具、仔细观察、精心学艺,空闲时间就看图纸、查资料,缠着老班长求教,12年的专业淬火,毛小龙成为了一个专业“大拿”,施工中先后解决了10余项技术难题,也为单位带出了3名专业组长、5名熟练操作手。

在与大山为伍、与岩石做伴的漫长岁月中,安装兵始终坚守着为导弹筑巢的职责使命,在长期的战斗实践中,他们积淀形成了“南征北战忠诚使命、热血筑巢攻坚克难、蛰伏深山默默奉献、艰苦创业勤俭朴素、科学求实争创一流”导弹工程兵精神,这份精神如大山般永恒、如岩石般厚重。

择一业而终一生,让平凡拥有梦想的温度。每一个安装兵的经历都是一首歌,每一个人背后都有一段感人的故事,有多苦,有多累,只有他们自己知道,群山知道……

作者:李中天、方雷、张佳璐

摄影:陈仁海、冯丹阳、曾道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