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在铜鼓安然脱险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宋海峰 责任编辑:孙智英
2022-08-09 16:11:58

在秋收起义爆发95周年之际,我来到秋收起义前夕毛泽东脱险之地——江西省铜鼓县排埠镇月形湾。

排埠镇月形湾景区内,矗立着一座青年毛泽东铜像。毛泽东身着布衫,举目远眺,铜像基座高1.927米,进入景区大门的台阶为九级,寓意为1927年9月9日毛泽东在这里机智脱险。

群山环绕,树林茂密的月形湾,松在山峰傲立,杉于山腰俊朗。远远望去,月形湾恰似一弯月亮,在青山绿水中若隐若现。我沿着蜿蜒的山路走,爬过几个长坡,山的褶皱里出现一块“毛泽东化险福地”石碑。

凝视着石碑,我的思绪仿佛回到了95年前。“八七会议”后,党中央派毛泽东为中央特派员和彭公达到湖南,负责改组湖南省委并领导湘赣边秋收起义。新的湖南省委根据“八七会议”精神,决定由毛泽东任前敌委员会书记,并将位于江西修水、铜鼓、安源等地的武装,统一编成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举行秋收起义。

1927年9月7日傍晚,毛泽东在安源张家坊主持召开部署秋收起义的军事会议后,化名为安源煤矿采购员张先生,由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和两位矿工护送,乘夜色赶赴江西铜鼓组建起义部队。

9月8日午后,当毛泽东一行进入到浏阳、万载、铜鼓三县交界的张家坊时,被湖南浏阳县张家坊的地主武装团防军围住盘问,团丁们虽没发现什么破绽,却声称怀疑毛泽东一伙人的相貌和口音,推搡着将毛泽东一行带回团防局候审。路上,毛泽东轻声细语地对潘心源说:“你们三个人加快脚步,走在前头,我垫后,设法脱身,否则会延误秋收暴动的大事,我们在铜鼓会合。”潘心源心领神会,点头称好。

团丁看见毛泽东和潘心源在说话,立即大喊道:“你两个人在嘀咕么事?快走!”潘心源和两位矿工应声而起,跨步向前。毛泽东则转身向后,朝来的方向迈了几步。“呔……你往哪里走?”团丁立即惊呼起来。“着么子慌啰,我解个小手。”等毛泽东慢慢吞吞地撒完尿,再上路时,潘心源他们已经走出老远了。

拖在后面的毛泽东苦苦寻找脱身的机会。在一个两山夹一水,两岸有丛林的地方,毛泽东恰巧被路旁的藤蔓绊倒了。跟在后面的小头目没好气地说:“天晴地干也摔跤,快站起来,还有两里路,一咬牙就到了。”“你说得轻巧,我两只膝盖跌得又肿、又痛、又青,哪里还走得动哟!“走不动也得走。”

毛泽东没走多远,发现坡左边有一条长满茅草的羊肠小道,小道尽头是一片茂密的杂木林。他麻利地从内衣袋里掏出几块“袁大头”来说:“哎呀!我跌伤了,货也提不成,留着几块钱也是个累赘,不如送给你们去贴补家用吧!”正在两个团丁寻找、争抢银元的时候,毛泽东三步并做两步跑上了羊肠小道,钻进了杂木林。

两个团丁立即大喊大叫起来:“人跑了,人跑了,快追啊!”此时,人生地不熟的毛泽东记起了离开安源时潘心源说过的一句话,“铜鼓在浏阳的东北角。”说时迟那时快,毛泽东从那片杂木林中钻出来后,快步流星地往东北方向急跑。太阳西斜时,他登上了浏、铜交界处的铁树坳。

毛泽东本想坐下来喘口气,没料到追兵就到了屁股后头。他赶快往铁树坳左边的山下跑,山下是一片灌木丛生的开阔地,根本无法藏身。情急之下,毛泽东发现山脚下有一条深水沟,沟两边的茅草长得又高又密。他立即跳了下去,身体浸在水里,头就隐藏在密集的茅草下面。

排埠月形湾葱郁的山莽,见证了毛泽东机智脱险的历史时刻。毛泽东整个身子躺在水沟里,头就隐藏在密集的草下面。有几次,团丁步枪的刺刀在他头上拨动着野草,但没有发现他,民团悻悻地撤了。

半轮明月下,毛泽东满身污泥地悄悄爬上水沟。脚一沾地,立即有一股钻心疼痛。坐下来扳起脚板一看,这才知道鞋子跑丢了,脚板上扎上了荆棘,又打起了血泡。经塘水长时间一泡,又红又肿,一沾地,痛得直钻心。

1938年出版的《毛泽东自传》这样记载,我见敌人走远了,才从水沟里爬了出来。这时,遇到一个打柴回家的农民,我向他问路,农民说:“这就是铜鼓的地界了,叫月形湾。”

在毛泽东安然脱险的“长镜头”里,我仿佛看见了这样一个镜头:夕阳下,毛泽东迎上前去询问:“从月形湾到铜鼓县城有几远?”“这里到县城只有20来里路”。打柴人上下打量着光着脚、像个农民模样的毛泽东,满脸疑云地问:“你怎么弄得浑身湿透了,天黑了还在这里?”毛泽东告诉他,他刚在路上遇到了团丁抢劫,将身上的大部分采购的钱抢走了。

这个打柴人名叫陈久兴,是江西铜鼓纸业工会的会员(后来他参加过湘鄂赣革命根据地的地方工作)。当时,他正从山上打了一担柴路过,恰巧遇见了刚刚脱险的毛泽东。

铜鼓是一块红色的土地。从1926年开始,在中共铜鼓支部的领导下,铜鼓成为宜春境内最早建立工会组织、农民协会组织的县。至1927年3月,全县农民协会会员已有2.5万人。凭直觉,陈久兴感觉到毛泽东也是个穷苦人。他热情地把毛泽东领到自己家里,煮了一顿薯丝饭,做了几道菜,热情款待了毛泽东,并送给毛泽东一双半新不旧的布鞋。吃完饭后,陈久兴又把毛泽东安排在吴家祠堂过夜。

9月10日,初秋的太阳如火球。吃过早饭,陈久兴将毛泽东送到了一个叫交车岭的路口,那儿有一条可以通往铜鼓县城的直路。这时,毛泽东又一次询问他的姓名,但当时陈久兴因不认识毛泽东,故仍不肯讲。两人道别时,毛泽东掏出两块大洋给陈久兴,陈久兴坚决推辞:“天下百姓是一家,拿什么钱呢,快收回去。”毛泽东上了井冈山后,派人找当地地下党,才知道陈久兴的情况。后来,毛泽东在写给陈久兴的信中称其为“救命恩人”。

走进秋收起义前敌委员会旧址——萧永翁祠,毛泽东在这里领导秋收起义的那段光辉历史一幕幕浮现在了眼前。在这里,毛泽东与先期到达的中共浏阳县委书记潘心源汇合后,当即召开了前委会议,决定将集结在安源、铜鼓、修水的武装力量共计5000余人,统一改编为工农革命军第一军第一师,由卢德铭任起义总指挥,下辖3个团。第1团攻取平江,第2团攻取萍乡、醴陵,第3团攻取浏阳;随后,在各县农民武装起义和长沙工人武装起义的配合下夺取长沙。

当晚,皓月当空,毛泽东心潮起伏,挥墨成辞,豪迈地写下了《西江月·秋收暴动》:“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修铜一带不停留,要向平浏直进。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秋收时节暮云沉,霹雳一声暴动。”

徜徉在萧永翁祠,呤诵着这首诗词,眸子里仿佛映现9月11日的一幕。

红旗猎猎,梭镖如林。这天凌晨,铜鼓县城东隅双江口大沙洲,工农革命军第三团全体官兵接受毛泽东检阅。“工友农友,团结一条心哎,手中的枪杆要握紧……”的战歌响彻云霄。面对群情振奋的起义队伍,毛泽东带着浓重的湘音发出了武装暴动的号召。这天,驻安源、修水的起义部队,也同时公开打出工农革命军旗帜举行起义。秋收起义的冲锋号,就此嘹亮吹响。

一面鲜红的旗帜在湘赣边界飘扬,一支新型人民军队在崇山峻岭中崛起。秋收起义点燃了井冈山的星星之火,为开辟“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奠定了基础,是中国革命从失败走向胜利的伟大转折点。

人们说,月形湾是中国革命的“有福之地”,没有毛泽东在这里机智脱险,秋收起义甚至中国革命的历史都将要改写。

铜鼓,是秋收起义的主要策源地。我们不忘这片红土地上的人民,不忘酝酿共产党人初心的红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