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解放军报

黄海前哨“三八”女炮班:闪耀一甲子的光荣与梦想

来源:中国军网-中国国防报 作者:彭千 范奇飞 鲍明建 责任编辑:于海洋
2020-09-25 10:50:53

黄海前哨“三八”女炮班——

闪耀一甲子的光荣与梦想

■彭千 范奇飞 中国国防报记者 鲍明建

碧波万顷,海天一线。辽宁省长海县海洋岛犹如威武的哨兵,屹立在祖国的北部海疆。这个只有19.30平方公里的岛屿,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倚重之地,有“海上要道一把锁”之称。上世纪50年代后期,海岛民众踊跃习武,与驻岛官兵同守共建,并肩守卫海防,“三八”女炮班应运而生。60年来,一代代英姿飒爽的女炮手活跃在黄海最前哨,成为一支驻守海防、建设海岛的坚强力量。

“渔村第九户”与“三八”女炮班

1958年,针对当时战备形势,某守备区在海洋岛张家楼建立了哨所,观察警戒周边海域的海空情况。当时,哨所官兵与当地仅有的8户居民生产生活在一起,战备训练在一起,站岗值勤在一起,结下了浓厚的鱼水情,渔家人都亲切地称呼哨所为“渔村第九户”。

哨所建立时,装备有1门榴弹炮,官兵在开展自身训练的同时还帮助民兵训练。由于男民兵长期出海在外,他们就把在家务农的女民兵组织起来,进行联防联训。

1960年6月30日,长海县海洋人民公社岭后大队“三八”女炮班正式组建。时任张家楼哨所第一任班长的张喜成就是“三八”女炮班的第一任教官。掌握操炮技术,既动脑又动手,还要练体能,这对于习惯了操持家务、文化水平不高的海岛妇女来说谈何容易。

炮长为了学会口令,请部队教员把口令写在纸条上,揣在兜里,走路、做饭和睡觉前都背上几遍;瞄准手将教员讲的瞄准要领编成口诀、画成图表,贴在灶前,写在炕上墙上,一有空就练。

第1代女炮班共有5名成员。她们中年龄最小的19岁,最大的36岁,其中3人已是孩子的妈妈。为了不影响训练,3位“妈妈兵”训练时就把孩子抱到训练场,在地上铺上小被子,建起“阵地托儿所”,孩子在一旁玩,她们在一边练。

拉炮栓、开大架……练上一天,累得腰酸腿疼,晚上睡觉腿都不能打弯儿,可第二天,她们还是照样走上训练场。冬练三九、夏练三伏,再苦再难,没有一个退缩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1961年8月,海洋岛“三八”女炮班第一次参加军民联合演习实弹射击便取得了首发命中、3发全中的优秀成绩。1964年8月8日,全军炮兵比武大会在大连某靶场举行,特邀女炮班为大会做射击表演。在全军众多炮兵射击能手面前,炮班的女民兵们沉着冷静,完成了对预定目标的射击,取得了9发9中的优异成绩。

成绩面前,炮班的姑娘们没有骄傲,而是与哨所官兵一起总结经验,把荣誉当作新的起点,激励一代又一代女炮班成员保持训练劲头、提高军事技术。从1962年到1965年,她们共进行了18次实弹射击,次次取得好成绩。

“海上花木兰”代代传承不断线

上世纪七十年代,“三八”女炮班发展到第4代。都说“创业容易守业难”,一个人丁并不兴旺的小岛是如何将爱岛兴武的接力棒一代一代往下传的呢?答案在一茬茬炮班老成员身上——她们把自己的妹妹、女儿送到炮班。仅第1代炮班炮长王淑琴家先后就有5人加入到炮班中。

海岛人知道当炮手要吃很多苦,都不理解,她们却坚定地回答:“当民兵啥也不图,只图海防有人守,炮班有人接。”就这样,老民兵们人虽然离队,但心始终系在炮班上,思想上帮助、技术上指导,母传女、姐传妹、嫂传姑,“军民联防,同守共建”的光荣传统就这样被手把手接续传承。

上世纪90年代初,第7代炮班缺少一名炮手,第1代炮班成员徐福英知道后就动员她的儿媳参加。那时,参加民兵训练所得补助远远比不上到海上干一天零活儿所挣的钱。刚开始儿媳没答应,徐福英便把她领到炮班的阵地上,给她讲起炮班的历史,“我们渔家儿女可不能只顾个人致富不想国家安危。”儿媳听完深受感动,当即决定报名当炮手,并在后来的多项活动中表现突出,被评为“劳武能手”。

那时候,不仅训练任务紧,炮班所在的乡养殖场,生产任务更是繁重。1983年,乡里要发展扇贝养殖,可由于没有经验,谁都不愿意承担这个风险。面对这种状况,炮班的姑娘们主动请缨,参加养殖科研小组,揽下试养任务。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当时科技还不发达,海上作业遇到的困难,就是生长在海岛的姑娘们也常常招架不住……“想想前辈们吃过的苦、流过的汗,这点儿小困难,炮班人怎能喊累?”年轻的女炮手们在第7代炮班班长张淑萍的带领下,发扬老炮班“一手拉渔网,一手拿钢枪”的光荣传统,咬牙将困难一一克服。

经过两年的努力,炮班所在的实验小组在上级科研部门的指导下,终于试养成功,为全岛扇贝养殖业的发展积累了经验。1985年,大连市水产局在海洋岛召开现场会,推广了海洋乡的经验,女炮班也被誉为“海上花木兰”。

1987年,辽宁省委、省政府、省军区授予女炮班“光荣传统代代传的‘三八’女炮班”荣誉称号。同年7月,沈阳军区发布命令,授予海洋乡养殖场基干民兵连“三八”女炮班“黄海前哨模范女炮班”称号。

做新时代迎风傲立的海蓬花

时间跨入21世纪,随着民兵调整改革,“三八”女炮班队员的职业也有了很大变化,她们中有教师、护士、政府职员……无论是受教育程度还是物质生活水平都比前辈们要高。虽然不再是打鱼撒网的渔家女,但女炮班的精神传承丝毫没有变。

2015年7月,新一茬炮班成立了。在一半是新成员的情况下就遇到了两件大事:一是炮班的装备由“双37”高炮改训“双35”高炮,这种炮操作起来更加复杂,新人新装备磨合起来更加困难;二是7月下旬就要参加实弹演练,时间紧迫、任务重大。

现在回忆起来,班长牟苹丽对那段时光记忆犹新:“大家都较着一股劲,你努力我要比你更努力,谁都不做拖后腿的那一个。所有人都是早上不见太阳就出门,晚上太阳落山才回家……”一分辛苦一分甜,在不久之后的实弹演练中,姑娘们干净利落地夺下头彩——首发命中。

是什么让这群姑娘有如此坚韧不拔的拼劲?海岛人形容她们就像海滩上的一种植物——海蓬花,生命力极强、迎风傲立、常开不败、香飘海岛。

一炮手王晓凤说:“我梦想参军,但未能实现,如今有和部队一起训练的机会,我想证明我们民兵也好样的。”五炮手鞠秀娥说:“最初我是不想来的,可一旦干上了,就没有道理比别人差,我不能为这个集体抹黑。”二炮手王雪说:“我打小就看着老炮班的人穿着迷彩服英姿飒爽的样子崇拜极了,如今我的女儿也爱看我穿迷彩,她为有一个当民兵的妈妈而骄傲。”

或许每个人最初的目的不一样,但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一旦加入这个集体,便会不由地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用班长牟苹丽的话来说就是:“女民兵是我的‘第一身份’,现在出去,逢人介绍必称‘她是女炮班的’。”

炮班的影响力不仅从精神上培养了她们顽强的斗志,同时也具现在队员的生活中、工作里。现任14代炮班成员中,有4名党员,其中2人是在加入炮班后被发展的,2人成为村办事员,在基层工作岗位发光发热。2019年,“三八”女炮班被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中央军委国防动员部授予“全国国防动员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0年,一个甲子。“三八”女炮班经历风雨洗礼,一代代成员切身践行“忠诚勇敢、精武善战、不屈不挠、砥砺前行”的炮班精神,如今“三八”女炮班这面旗帜在祖国海疆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建设中,风采不减,更胜当年。

制图:扈 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