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血脉传承,这支连队如何奏响新时代硬骨头钢铁壮歌

来源:中国军网 作者:李景璇 陆张良 发布:2020-07-29 13:12:36

幻灯片 手机看 分享到

血脉传承,这支连队如何奏响新时代硬骨头钢铁壮歌

陆张良 记者李景璇

连队官兵们在实战化训练中冲锋在前。张永进摄

六月岭南,骄阳似火。

一场五公里武装越野比武正激烈展开。最引人注目的,是其中始终保持领先的一支分队,他们高擎着“硬骨头六连”战旗,率先冲过终点。

这是一支以“硬骨头精神”闻名全军的连队——第74集团军某旅两栖装甲步兵六连。在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阅兵方队中,百面战旗随百辆战车轰鸣驶过,就有一面战旗属于这支英雄连队。81年来,从弥漫烽火硝烟的战场到通向胜战之路的演兵场,六连官兵听党话、跟党走的忠诚本色没有变,枕戈待旦、苦练本领的战备意识没有变,刺刀见红、敢打必胜的战斗血性没有变,书写了一曲矢志打赢的硬骨头钢铁壮歌。

(1)

穿越历史的硝烟,六连从1939年建连的第一天起,血脉里就奔涌着听党指挥的红色基因。

1946年,连队奉命随纵队回师陕甘宁。四十天时间里,先后参加了青化砭、羊马河、蟠龙镇三场战役,浴血奋战誓死保卫党中央、保卫毛主席。经过枪林弹雨洗礼的六连,将铁心向党的坚定信念视为“命根子”,在血与火的考验中不断砺骨铸魂。

81年来,六连把听党指挥作为凝心聚力的“传家宝”,一代代传承下来,汇聚成克服万难、勇往直前的强大精神动力。

2017年6月,连队听令从驻防42年的江南省城移防到岭南乡村,面对地域反差、陌生环境、亲人分离等诸多矛盾,全连官兵毫不迟疑、闻令而动,打起背包就出发,放下背包就训练。回忆起当时的场景,时任指导员熊维感慨道:“不是不留恋,但我们一直有听党话、跟党走的优良传统,明白部队移防是改革强军的关键一步。”

今年1月18日,习主席给六连官兵回信后,大家争相传阅、抄写铭记。同时,连队组织官兵围绕习主席回信展开讨论,把习主席的深情嘱托转化为投身强军实践的不竭动力。

一直以来,每逢国内外大事要事,连队都会第一时间组织全连官兵学习上级讲话精神,研读相关理论著作。连队营区里,板报墙刊载着学习动态;电视播放着讲话视频;网络上交流着学习心得;教室排房里传来朗朗的读书读报声……

指导员冯杰在连队荣誉室为战士们讲述“硬骨雄风”雕塑的故事。张永进 摄

除了深研理论,对于这支有着深厚历史底蕴的连队,深读战史也是官兵们追的风尚。六连一排排长王刚清楚地记得,10年前自己新兵下连的第一天,指导员就把他们带到连队荣誉室。血战马家营、浴血洼子街、激战小尖山,一个个充满着硝烟味的战斗故事让他心潮澎湃,拼刺英雄刘四虎、特等战斗英雄尹玉芬、硬骨头战士皮光耀,一个个闪耀着光辉的名字让他热血激荡。

下连第一课,同样给六连的其他战士留下了深刻印象。“面对形形色色的诱惑,走出校园的我们应该有怎样的价值观?在‘硬骨头六连’当兵时我就明白一个道理,跟党走准没错!”北大燕园的百年讲堂,一位学子关于“青春的颜色”的演讲引发阵阵掌声。他叫李波,北京大学在读硕士生。同时他还有另一个身份——“硬骨头六连”退伍战士。李波说,六连是自己的“另一所北大”,在那里,他系好了人生第一粒扣子。

除了长年累月的红色基因浸润熏陶,六连官兵通过每日读书、每周评书、每月荐书、每季购书,不断扎牢对党忠诚、听党指挥的思想根子,使头脑更加清醒、立场更加坚定。无论在哪,只要条件允许,读书成为六连官兵每日必做的一件事。

(2)

革命战争年代,六连以敢打恶仗、硬仗威震敌胆。历经战火的洗礼,六连官兵始终把战备训练摆在突出位置,坚持把战备工作推向深入。早在上世纪60年代,他们总结的“三分四定”就被写入了条令,成为全军规范。

2017年6月,移防新营区当天,六连官兵放下背囊的第一件事却是规范战备库室。当晚,熄灯号刚响,六连就传来紧急集合声。这让被哨音惊醒、仅一墙之隔的兄弟连队官兵颇为不解:“部队刚到,物资又尚未完全归置到位,为啥在这个时候搞紧急集合?”面对疑惑,六连的回答是:“在六连,每天都是出征日,连队换防正是检验连队应急战备的有利时机。”

在六连,时刻保持战备已成为一种习惯,融入到官兵思想和血脉中。走进战士宿舍,随手打开一个背囊,里面大到单兵帐篷小到针线,各种战备物资一应俱全。战备检查时,量背带长短、看鞋袜型号、掐时间节点,每个细节都散发着随时准备打仗的信号。

对于六连官兵,战备哨音就是战斗号令。哨音一响,六连官兵不喊口令就能迅速完成小组划分、集合、领取物资等动作,让人叹为观止。其实,对于他们来说,哨音就像是摩尔斯电码,音调的长短都有一个特定的指挥号令与之相对应,官兵们就是凭着长短不一的哨音准确完成各种行动。

对于六连官兵,战备不仅体现在每次拉动上,更多的是严苛对标实战要求。“每次领枪流程太繁琐,费时费力,真打仗耗不起。”在一次战备拉动中,战士何金东的抱怨引起了时任连队军械员郑振兴的思考。如何合理摆放枪支,让领枪速度更快?面对重组重塑后战备拉动出现的新问题,郑振兴积极突破尝试,改变以往按枪支种类分别摆放的方式,改为所有枪支按班组进行摆放,让领枪时间缩减1分多钟,提升了战备拉动的效率。

实战化演练中,两栖步战车在烟幕掩护下行进。李彬 摄

近年来,六连官兵在继承战备老传统的同时,还探索出了不少战备管理新招,梳理出20类169条战备运行规范,大幅提高了连队应急备战能力。

战备,为战而备。在六连官兵看来,一切的准备都是为了在实战中多一分打赢底气。在集团军“岭南尖兵”比武的掩体构筑课目考核中,大多数参赛队员选择了构筑较简单的跪姿掩体,六连战士卢自豪却主动选择了构筑难度更大、分值更高的立姿掩体。

令人意外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卢自豪不仅成功完成了立姿掩体的构筑,而且比其他参赛队员构筑的掩体更加结实。按照考核规定,卢自豪当仁不让拿下考核最高分。问及为何作出这样的选择,卢自豪直言:“在实战条件下,立姿掩体比跪姿掩体更安全!”

(3)

在抗战胜利前夕,国民党军队调集重兵公然进犯陕甘宁边区。为歼灭据守边区爷台山的敌一个加强营,六连展开白刃格斗,靠着35把刺刀杀敌70余人。战斗中,排长尹玉芬小腹被弹片划开,肠子流出腹外,仍死守阵地,和战友们连续打退敌人6次进攻。经过血战,六连官兵率先拿下敌主阵地,被授予“首见奇功第六连”锦旗。

时光转瞬而逝,又到盛夏时节。

在粤东某海域,一场合成营进攻演练激战正酣。眼看防线将被突破,六连班长王一村大吼一声:“挡不住,也要死死拖住!”他迅速组织全班战士奋起阻击,有的被荆棘刮破了脸、鲜血模糊了双眼,有的被划破了手、露出了血淋淋的伤口,但硬是将对手牢牢地摁在了核心阵地前。

血性传奇在续写,拼刺精神在传递。为了让血性胆气代代相传,六连把战斗英雄迎进排房、把战斗荣誉挂在床头、把战史战例装进口袋,全连12个班排全部以战斗英雄命名。战火硝烟虽然渐行渐远,但一茬一茬年轻战士身上却依然充盈着拼劲、韧劲、倔劲,硬骨传人钢多气盈骨更硬。

在高温暴雨下,六连官兵锤炼过硬军事技能。张永进 摄

战争年代,千锤百炼而成的“硬骨头精神”是克敌制胜的“法宝”。如今,六连装备全新升级,但官兵仍像过去那样甘于吃苦流汗,敢于摔打磨砺。

2013年4月的一天,六连正在进行军事课目演练汇报表演。由于云梯湿滑,班长杨树林在攀爬时不慎从5米高的云梯上跌落,当时右臂就疼得失去知觉。有战友劝他退出演练,他坚定地摇摇头:“右手不行有左手!”随后,杨树林用左手持枪,高标准完成一系列战术动作。演练结束后,战友们才发现他的右手臂已粉碎性骨折。一位现场观摩的将军看到这一幕不禁由衷赞叹:手臂折了,还能做出这么标准的动作,硬骨头战士真是硬!

2018年4月,连长赵松在训练时,不慎造成左手腕肘骨断开,术后手腕里打上了钢钉,需要长时间静养。可赵松憋不住想训练的劲,在确保手腕不会二次伤害的情况下,主动制订了一系列上肢力量恢复计划。在不久后的体能考核中,他攻克一个个难关,成为全旅首位通过“特三”考核的干部。

2018年8月,班长王冬林参加“国际军事竞赛-2018”安全环境项目防化专业技能竞赛。在备战集训百余天里,步兵专业出身的他,穿破3套迷彩服、2双作战靴,累计据枪500小时。为苦练防化侦察技能,他穿着密不透风的防化服,忍受车内40℃的高温,不断挑战身体极限。最终勇夺单项第一、团体第三,在国际赛场上展现了中国军人的硬骨风采。

与六连“交过手”的官兵都讲,六连战士骨子里有一种逢旗必夺、逢战必胜的劲头。三年多来,六连先后接受8个连队近20次挑战,始终保持不败战绩。

(4)

上世纪70年代,六连第一个研练“三防”条件下的班进攻,摸索出了和传统战术“五个不同”的新练法;80年代,他们又第一个探索连进攻中的接敌、破障等课题,创造出开辟“树杈形”通路的新战法……

近些年,从传统步兵到新型陆军下的装甲步兵,从单一地面作战到两栖作战,从体能型士兵到多面型士兵,六连历经多次转型重塑,多次破茧成蝶。面对时代考验,六连官兵深知,只有挺住“重生”之苦,承受“拔节”之痛,才能真正锻造胜战本领。

陆海协同演练中,连队官兵向岸滩发起冲击。张永进 摄

2018年,连队参加移防后的首次检验性演习。在作战条件、战场环境都未知的背景下,六连官兵驾驶着战车开进演兵场。当时,面对漫山遍野的数百个靶标,时任连长胡迟迅速组织全连展开战术协同,各个战位全部依靠临机决断:侦察兵临机测距计算参数,弹药手根据靶标性质临机装填,各车长现场协同临机指挥……一阵炮火轰鸣之后,目标区域靶标全部命中摧毁,六连首战即打出了满堂彩。

越贴近战场,打赢就越有底气。对于六连官兵,战场就在身边,战斗每一分钟都在打响。

——中士崔源,转岗后担任狙击手,为了更快适应手中的“新伙伴”,每天抱着狙击枪琢磨研究,翻烂了多本资料,不厌其烦向身边战友请教,反复精研狙击本领;

——火炮技师郑锡鑫,面对传统训练器材中的“出靶顺序固定”“目标区域固定”等问题,利用休息时间刻苦钻研,带领连里战友自主研发了新式激光快瞄器,将训练效果提升了一个档次;

……

步战车进行海上驾驶训练,锤炼过硬驾驶技能。李彬 摄

调整改革以来,六连官兵还先后主动与海军某登陆舰支队、空军航空兵某旅、海防某旅船艇大队、武警某支队等军兵种开展联学联训,参与探索攻关多种实战课题,在联演联训中效果明显。

无论环境条件怎么变,六连官兵都始终把训练当作打仗,始终将磨砺打仗本领作为投身强军事业的核心牵引力。他们积极开展训法创新、战法研练,将训练课题划分到班排,探索走开一专多能、多专多能训练路子,实现全连85%以上官兵精通2种以上主战专业;他们积极发扬军事民主,每逢完成大项任务、演习演练、比武考核召集官兵分析训练形势,找不足、揭短板,提升训练质效;他们扎实开展“研究强敌、打赢强敌”活动,加速提升连队练兵备战水平……

81年来,六连官兵始终保持着“言必谋打仗、行必抓打仗”的常态,在真打实备中夯实硬底子、在创新突破中提升硬实力、在苦练打赢中锻造了“硬骨雄风”的赫赫威名。

责任编辑:杨凡凡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
数据加载失败,请确保在www.81.cn域名使用侧边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