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际救援队 

来源:中国军网综合作者:俱孟军、徐俨俨、周盛平等责任编辑:姬彩红
2019-09-23 11:15

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身影:最能打湿人眼眸

吴敏

在尼泊尔地震中,喜马拉雅山下一个居住着1500户村民的山村失去300个鲜活的生命,还有千余人受伤。然而,始终没有救援队到达。

2015年5月2日,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带着药品器械和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走进山谷,成为这个雨季最能打湿眼眸的动人身影。

19时,记者连线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刘海峰,他说:“疼痛,是经历过地震之殇的人相同的感受。我们千里迢迢飞越珠穆朗玛峰,就是为了不让他们在面对失去亲人的精神之痛后,还要继续忍受身体之痛。”

地震造成道路塌方,让原本交通不便的山谷更加遥远。上午11时,中国国际救援队医疗分队想尽办法,找到一辆汽车。出发!从加德满都的临时营区一路向北,60公里路程颠簸了3个多小时,汽车被迫停在山道前。没有大路,就走小路。刘海峰带头背起便携式医疗设备和药品,踏上崎岖山路。一行人走得气喘吁吁,终于走进小村庄。村民们看到红十字,很快聚拢过来。

语言成为比山更高的屏障。在这个小山村里,找不到一个懂英语的当地人。志愿者也难以听懂口音浓重的当地语言。难以沟通,怎么问诊?刘海峰当了多年临床科室主任,他略加思索,拿出一张白纸,飞快地画出一个小人,用英语单词标注好震后常见病症表现,再通过手语和肢体语言,耐心地问询,直到搞清楚患者的身体状况。

82岁的老人伽纳被家人抬到中国医生面前时,吸口气都痛得皱紧眉头。刘海峰立即查体,确诊老人左胸多根肋骨骨折,并发气胸。固定骨折部位、输入抗生素、示意安全体位……刘海峰比比划划,老人“听”懂了刘海峰的话,向右侧转身子平躺,缓缓吐纳呼吸。

妇科、骨科、B超……与此同时,医疗救助全面展开,短短半天时间,医疗分队接诊152名患者。

心相连,痛渐远。山谷里时有余震,然而,细雨初歇,村民们脸上洒满阳光。

(中国军网)

加德满都救援指挥官赞中国国际救援队:一支伟大的救援队

中国军网北京4月27日电 记者吴敏 通讯员章士平报道:“你们是一支伟大的救援队!”17时25分,加德满都救援现场指挥官、尼泊尔陆军最高指挥官SAROJ赞誉中国国际救援队,“从中国军人抵达到现在,我们看到的,都是你们不顾个人安危、全力救援的身影。”

这是绝不言弃的30余个小时战斗。18时,记者连线中国国际救援队首席医疗官刘海峰,他刚刚钻进废墟,将药品和水绑在棍子上传递给幸存者,声音充满焦虑:“幸存者的声音越来越微弱,可见生命体征恶化,这些葡萄糖和盐水能够为他们提供身体所需的部分能量,但随着时间推移,救援越来越紧迫。我们绝不放弃任何生的希望。”

这是卓有救援成效的30余个小时战斗。17时30分,当地医院反馈消息,救援队于26日傍晚救出的幸存者帕那已经脱离生命危险。这名20岁的男子被挖出废墟时,伤情严重。医疗队员马立芝首先排除挤压综合症危象、包扎清理伤口,然后给予抗生素等相应治疗。30分钟后,帕那急促的呼吸逐渐平稳,脉搏跳动趋于稳定,被转入当地医院。

这是不顾个人安危的30余个小时战斗。16时,搜救队员陶宗鹏在狭小空间操作时,被钢筋划伤右前臂,鲜血染红了救援服。清创、包扎、注射破伤风抗毒菌素......现场医疗队员王冠军立即治疗:“科学救援,不仅是指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援助,还体现在对救援队员的全程医疗保障,绝不让伤病损耗战斗力。”

这是持续14年的战斗。今天是中国国际救援队成立14周年纪念日,首席医疗官、武警总医院医务部主任刘海峰说:“从成立之日起,我们从未懈怠。14年来,我们先后完成了阿尔及利亚、印度尼西亚、巴基斯坦、海地以及新疆伽师、四川汶川、青海玉树、云南鲁甸等20余批次国内外救援任务。抗击灾害,拯救生命,我们永远在现场。”

(资料来源:综合中国军网、新华社)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