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创造人类减贫奇迹

来源:求是作者:巨力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9-17 09:33

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

千峰跌宕,万仞贺兰,山的东麓,坐落着一个现代化的生态移民示范镇——闽宁镇。这里因扶贫而生、因脱贫而兴,从“干沙滩”到“金沙滩”的蝶变,正是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的生动缩影。

1996年10月,福建省成立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担任组长,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的大幕由此拉开。携手前行20余载,闽宁镇成为西海固地区生态移民安置的示范窗口,“闽宁示范村”模式在宁夏大地生根开花。闽侯县援宁工作组创新“托养+扶贫车间+合作社”模式,建成隆德县残疾人托养创业中心,解决了重度残疾人“无业可扶、无力脱贫”的难题,带动1300多名残疾人脱贫增收。一户多残的辛宝同一家月收入达到7000元,主动申请一家三口退出低保,“在这里我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做到了‘站起来’脱贫”。

闽宁协作、苏黔情深、粤桂“来往”……东西部扶贫协作和对口支援让东部发达地区和西部贫困地区跨山越海“心手相连”。仅2018年一年,东部9省市投入的财政帮扶资金就高达177亿元,双方互派挂职干部和专业技术人员2.85万名,帮助144万贫困人口实现转移就业。借力“东”风乘势而上,打赢脱贫攻坚战,西部贫困地区信心十足、底气满满。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构建起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三位一体”的大扶贫格局,广泛有效地动员和凝聚起各方面力量,为扶贫事业添薪加火。截至目前,中央和国家机关117个部门(单位)定点帮扶233个贫困县,选派挂职干部和驻村第一书记1727名,累计投入和引进帮扶资金713.7亿元;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在地方建立了2.6万个扶贫联系点,2018年累计帮助43.7万名贫困群众实现脱贫;7.64万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4.88万个贫困村,1100多万贫困人口受益……“携手奔小康”、“军民一家亲”、“万企帮万村”,广泛的参与和倾力的帮扶,令贫困地区的脱贫之路“不再孤单”。

“人心齐,泰山移。” 纵观70年,中国人民在反贫困道路上遇到的艰难险阻是难以想象的,但我们党带领全国人民摆脱贫困的坚定决心、取得的伟大成就却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所不可比拟的。聚众之力攻克贫困堡垒的背后,是党的坚强领导,是贫困地区干部群众的夙夜匪懈,是帮扶者的倾力而为,是举国上下的鼎力支持,这种制度优势,是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最鲜明的特征。

一枝一叶总关情

说到中国的扶贫经验,一位外国政要直言:中国在减贫事业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归功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致富不致富,关键看干部”,“帮钱帮物,不如帮助建个好支部”,群众对此深有感触。

“药袋子支书”,这是贫困群众对胡德文的称呼,也是他最引以为傲的“头衔”。50多岁的老胡是一名老党员,也是脱贫战场的一位老同志。自2004年当选贵州省印江县联营村党支部书记以来,15年间,他心心念念的就是如何让当地老百姓脱贫。5年前,他查出患有早期食道癌,连走路都困难,但他要求自己——“脱贫就是打仗,共产党员决不做逃兵”。工作一忙,总忘记回家喝药,妻子只能把熬好的药袋子装在他随身的包里,人到哪里,中药袋子就跟到哪里。小小的药袋子,装着老胡“带领全村人一起奔小康”的大心愿。

未来的路从脚下延伸。扶贫脱贫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历史性任务,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开创的新起点。北盘江大桥是中国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它的建成极大改善了云贵地区的交通情况。图为云端俯瞰的“世界最高桥”北盘江大桥。 吴东俊/摄

在脱贫攻坚伟大实践中,我们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第一条就是“坚持党的领导、强化组织保证”。习近平总书记精辟指出,“我们党员干部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只要还有一家一户乃至一个人没有解决基本生活问题,我们就不能安之若素;只要群众对幸福生活的憧憬还没有变成现实,我们就要毫不懈怠团结带领群众一起奋斗。”

在很多贫困群众心中,身边党员什么样,中国共产党就是什么样。作为离贫困群众最近的人,作为党组织最末端的触角,从革命老区到民族地区、边疆地区,从西北黄土高原到西南喀斯特山区,20多万驻村第一书记、70多万驻村干部、190多万乡镇扶贫干部和数百万村干部日夜奋战在脱贫第一线,用自己的辛苦指数换来了贫困群众的幸福指数。70年来,从带领兰考群众治沙治水治碱的“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到两赴雪域高原跑遍阿里98个乡的“改革先锋”孔繁森,从把昔日穷山村发展成为全国文明村的苏庆亮,到用青春诠释初心使命的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一代代共产党员用自己的青春、汗水乃至生命传承着带领群众脱贫致富这一伟大事业,把党与人民紧紧“联结在一起”。

“40多年来,我先后在中国县、市、省、中央工作,扶贫始终是我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我花的精力最多”,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述自己的扶贫经历时说。早在知青岁月,梁家河“肥正月,瘦二月,半死不活三四月”的贫困景象,就深深震撼了他。担任总书记以来,习近平对扶贫事业倾注了大量心血,数十次赴贫困地区考察,冬天一袭棉大衣、雨天一柄黑雨伞,走遍了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习近平总书记亲自挂帅、率先垂范,作出了“层层签订脱贫攻坚责任书、立下军令状”,“落实脱贫攻坚一把手负责制,省市县乡村五级书记一起抓”,“党员干部要到脱贫攻坚的一线、到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火热实践中历练”等一系列部署安排,党的领导这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得到充分彰显。

贫困群众不会忘记,脱贫路上,在那山、那水、那家,都留下总书记深深浅浅的脚印,留下他温暖人心的身影。贫困群众不会忘记,那300多万与他们共斗贫魔的党员干部,是这些人给了他们撬动贫困的支点。贫困群众不会忘记,那牺牲在脱贫攻坚岗位上的660多人,他们用生命践行了无悔的诺言,他们倒下了,但更多的后来人站上了脱贫攻坚的战场,将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反贫困斗争的最前沿,为中国摆脱贫困托举起必胜的力量!

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久困于穷,冀以小康。从“民亦劳止,汔可小康”的朴素追求,到“消除绝对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庄严承诺,我们面对的是一项历史性工程,是对中华民族、对整个人类都具有重大意义的伟业。历史选择了我们,我们正在创造新的历史。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党最讲认真,言必行、行必果,说到做到。”打赢脱贫攻坚战已经进入决战阶段,但困难地区、困难群众还为数不少,要实现“两不愁三保障”既定目标,确保全面小康没有一人掉队,难度之大可想而知。从总量上看,还有1600多万贫困人口需要脱贫;从结构上看,现有贫困大都集中于“两高、一低、一差、三重”的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成本高、难度大;从目标上看,实现不愁吃、不愁穿“两不愁”相对容易,但保障义务教育、基本医疗、住房安全“三保障”则较为困难。前路绝非坦途,从现在起距离2020年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只有一年多时间,远没到喘口气、歇歇脚的时候,正是发起决战、进行总攻最吃劲的时候,我们要一鼓作气、越战越勇,不获全胜,决不收兵。

更进一步,贫困是一个相对的、发展的概念。打赢脱贫攻坚战,解决的是中国千百年来没有解决的绝对贫困问题。即使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相对贫困也还会长期存在。扶贫脱贫,没有终点,只有不断开创的新起点。

未来的路从脚下延伸。肩负着祖祖辈辈的理想与期盼,承载着人类发展的光荣与梦想,这个70年,我们奏响中国减贫的震撼乐章,开辟了中国特色减贫道路,未来还会继续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