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70年创造人类减贫奇迹

来源:求是作者:巨力责任编辑:马嘉隆
2019-09-17 09:33

全面实现小康,一个民族都不能少

扶贫关键在于路,找准路、修好路、在路上。对于民族地区而言,这条“路”既是跨江的桥、进乡的路,更是中国特色减贫之路。从“一五”计划安排工业建设项目,到上世纪60年代“三线建设”企业搬迁,再到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民族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加快推进。2018—2020年,我国新增安排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资金2140亿元,其中“三区三州”1050亿元。随着党和政府对民族地区支持力度不断加大,70年间,从刀耕火种到特色农业,从山川阻隔到天路横越,从普遍不识字到55个少数民族都有了本民族的大学生……我国民族地区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由于致贫原因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奔向全面小康的路上,民族地区仍然落在后面。深度贫困人口插花式分布在密林深处、大山褶皱里的现实,让原先“大水漫灌”式的扶贫方式收效甚微,精准扶贫的重要性愈加凸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扶贫开发推进到今天这样的程度,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特别是在民族八省区,只有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找准“穷根”、明确靶向,量身定做、对症下药,才能真正扶到点上、扶到根上。

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推行教育扶贫,贵州坚持大数据扶贫,青海培育拉面脱贫产业,内蒙古自治区乌兰浩特市发展菜单式扶贫……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指引下,民族地区逐步探索出了适合自己的路径。2018年末,民族八省区农村贫困人口602万人,比2012年末减少2519万人,6年累计减少80.7%;农村贫困发生率从2012年末的21.1%下降至2018年末的4.0%。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评价道:“精准减贫方略是帮助最贫困人口、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宏伟目标的唯一途径。”

我们相信,对于广大民族地区而言,“脱贫只是第一步,更好的日子还在后头”!

“一个战场”同时打赢“两场攻坚战”

“现在,许多贫困地区一说穷,就说穷在了山高沟深偏远。其实,不妨换个角度看,这些地方要想富,恰恰要在山水上做文章。”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为新的发展阶段如何做好扶贫脱贫工作打开了全新的思路。

“三川十垣沟四千,周围大山包一圈”,山西大宁,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又是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联合国专家曾断言,这里不适合人类生存。购买式造林,让这个昔日“贫困和生态脆弱互为因果”的偏僻小县变成了林木成片成阵、群众笑逐颜开的幸福家园。

今年53岁的冯锁平是大宁县曲峨镇白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他和当地很多人一样,常年背井离乡外出谋生,但“年年打工年年穷”。白村进行购买式造林试点,冯锁平第一批加入了造林合作社,短短22天拿到2860元,这让他切实感受到“造林真真是个好差事”。不仅如此,当地干部还给他算了一笔账:除了已经取得的1万元造林收入,他还享有户均250亩的林权,相当于拥有价值20万元左右的林木资产,还能获得林木养护费用、生态效益补偿、碳汇交易补贴……脱贫完全不是问题。从“分头外出打工”到“组团回家种树”,如今的大宁男女老少齐上阵,争先恐后忙造林,绿色已成为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最美“底色”。

位于吕梁山区深处的临汾市大宁县,地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是国家深度贫困县,又是限制开发的国家生态建设区。近年来,大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创新实施“购买式造林”,生态环境大幅改善,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了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上图为“绿荒山、富百姓、惠民生”的大规模造林场景(李明珠/摄)。下图为上世纪90年代大宁县农民在田间劳作(新华社记者 马毅敏/摄)。

随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不仅在山西,四川藏区、武陵山区、滇黔桂石漠化地区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的贫困群众,都普遍吃上了“生态饭”,实现了在一个战场同时打赢生态治理和脱贫攻坚两场攻坚战。从曾经的“砍树挖山换饭吃”,到今天的“造林绿山能致富”,是开发格局和脱贫方式的极大转变,更是发展理念的极大转变。“良好生态环境是最公平的公共产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小康全不全面,生态环境质量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一系列重要论述深刻揭示了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群众脱贫与环境改善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谋求一时脱贫“很不划算”。把生态资源转变为经济资源,把生态优势打造成经济优势,才是“脱贫捷径”。随着生态保护补偿对重点领域和禁止开发区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全覆盖,越来越多的贫困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收益,“生态补偿脱贫一批”的效果日益显现。截至2018年11月,以集中连片特困地区为重点,全国已累计选聘50多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担任生态护林员,精准带动180万贫困人口增收脱贫。不少地区因地制宜搞生态旅游、绿色种养,盘“活”了生态要素,真正实现了百姓富与生态美的统一。

轻触这里,加载下一页